当英军抵达布尔人居留地时,发现那里早已人去楼空。
不仅居民撤离一空,连房屋与农田也被主动焚毁,未留下一丝可供利用之物。
这是典型的坚壁清野战术,一种弱势方对抗强敌的传统反抗方式。
英军虽略感意外,惊讶于对方竟宁可自毁家园也不妥协的决绝态度,但从自身角度看,并无实际损失。
反倒是布尔人付出了沉重代价——失去住所意味着流离失所,烧掉耕地则意味着来年颗粒无收,温饱都成问题。
照理说,这样的自我牺牲近乎自取灭亡,甚至无需英军动手,饥饿便会慢慢吞噬他们。
英军非但没有感到担忧,反而露出了得意的神色。
“哼,布尔人竟然放火烧了自己的房子,毁掉耕田,这不正说明他们怕了我们吗?要是还有胆量对抗,怎么会做出这种自断生路的蠢事?”
这样的看法也不能说全无道理。
毕竟坚壁清野向来是弱者面对强敌时万不得已才用的手段,即便最终能占到一点便宜,也是代价惨重、伤敌一千自损八百的做法。
“说得对!这场仗快到头了。
那些布尔人哪是什么军队,不过是一群散兵游勇罢了!”
整整七天,英军一路前行,没遇上任何像样的抵抗。
他们的部队顺利向前挺进了两百余公里,几乎将布尔人的聚居点拿下了一半!
步步为营的推进,加上对方节节后退的姿态,让英军上下滋生出轻视之心,觉得胜利就在眼前,唾手可得。
然而他们万万没想到,就在自己放松警惕之时,
布尔人趁着夜色发动了突袭!
这些布尔战士十分机敏,并未正面冲击英军主力,而是精准地盯上了负责运送补给的后勤队伍。
由于战线拉得太长,前线与后方之间的联系早已变得松散脆弱。
若是对手是法国或德国那样的正规军,英军或许会格外重视后勤防线的安全。
可面对的是布尔人——开战以来一直避战逃窜、在他们眼中毫无斗志的“乡巴佬”,谁也没想到他们会突然反扑。
因此,护送物资的部队兵力极为薄弱,遇袭之后顷刻间便溃不成军,根本组织不起有效抵抗。
等前方主力接到消息匆忙回援时,战斗早已结束。
原本要送往前线的大批粮草、弹药、衣物和日用物资,尽数落入布尔人之手。
战场上只留下横七竖八的尸体,除此之外,空空如也。
有了这批缴获的装备补给,布尔人的战斗力大幅提升。
他们换上了更精良的武器,弹药充足,甚至拿到了不少火炮和机枪。
这使得他们接下来的游击行动更加灵活凶猛,威胁也越来越大。
在随后的一个月里,英军被这种神出鬼没的战术打得焦头烂额,处处被动,几乎没有还手之力。
战争刚打响时,大英帝国幻想的是一场摧枯拉朽般的凯旋。
现实却完全背离了预想。
明明坐拥十万大军,纸面实力远超对手,可在实际交锋中,英军的表现却糟糕透顶。
他们一心想要找到敌军主力决战,可布尔人压根不理这套。
你进我退,你停我扰。
英军每前进一步,对方就往后撤一步,同时不断派出小股队伍骚扰那条绵延数百里的补给线。
英军越是深入,暴露在外的后勤就越长,挨打的机会也就越多。
直到这时,他们才真正明白:当初布尔人实行坚壁清野,所带来的影响有多么深远。
倘若那些人没有主动撤离并毁掉一切资源,英军至少还能就地征粮,只需从本土运些军火即可,不至于背负如此沉重的供给压力。
可正因为对方彻底清空了土地,英军占领的每一寸地方都成了无法供养军队的“死地”。
他们推进得越远,占下的村镇越多,补给就越发艰难。
再加上布尔人熟悉本地山川地形,占据天时地利,来去无踪,频频袭击运输队,导致后方物资难以送达前线。
前线士兵打着打着就开始缺粮断弹,不得不暂停攻势,甚至被迫后撤。
眼看着敌方的地盘已基本纳入掌控,却偏偏无法彻底终结战事。
再往前走?恐怕不用敌人动手,自己的军队就得饿垮了。
然而日不落帝国根本无法接受英军撤退的结局。
他们绝不能容忍一场失败的战争,尤其是败在布尔人手中——这群连国家形态都没有、仅靠一腔孤勇和落后武器拼死抵抗的民间武装。
倘若连这样的对手都打不赢,别说挽回声誉了,整个帝国的脸面都将扫地无存!
于是进退两难之间,英军陷入极度被动的局面。
每日被布尔人轮番袭扰,兵力不断被蚕食,却始终找不到有效的应对之策。
最终,在补给线被彻底切断、弹药耗尽、伤亡累累的情况下,这支远征军不得不向布尔人举手投降。
这场战役持续了一个半月左右,英军阵亡与伤重不治者超过三千,六千余人沦为战俘,仅有约一千人侥幸逃回开普敦。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