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倒幕派得知幕府主力并不在前线后,立即决定兵分三路:一路由长州藩出兵,沿着本州岛自西向东推进,意图攻击幕府在关西一带的军队及其支持的大名势力;
另一路由土佐藩出兵,渡过淡路岛从西侧登陆,直扑幕府在关西地区最重要的军事重镇——大阪城;
第三路由萨摩藩出兵,依靠其强大的海军力量,绕过幕府正面防线,从海上直插伊势湾,对京都与大阪地区的幕府军队实施背后打击。
倒幕军中云集了西乡隆盛、大久保利通等兼具军事才能与政治眼光的杰出人物,他们的能力与战略眼光远超幕府目前所能依靠的将领。
这次作战计划的制定者,正是倒幕军的统帅西乡隆盛。
他的目标非常明确:务必在幕府援军赶到之前,尽快歼灭关西地区这五万多幕府军队。
若能成功消灭这支军队,倒幕军将大幅扩展控制区域,增加人口资源,士气也将随之高涨。
更为关键的是,他们可以掌控京都的天皇,实现“挟天子以令诸侯”的政治布局。
而反观幕府,若在这场战役中损失五万精锐部队,其整体军事实力将大幅削弱,对倒幕军的兵力优势也将不复存在。
更重要的是,一旦遭遇如此沉重打击,并失去对京都的控制,各地大名将会意识到幕府的衰弱。
届时,只要倒幕派以天皇名义发出号召,各地诸侯必将纷纷响应,从后方发起攻击,南北夹击,将幕府彻底推入绝境。
因此,只要这次行动成功,极有可能提前决定整场战争的胜负。
为此,西乡隆盛制定了三路并进的作战部署:前两路负责牵制关西地区幕府兵力,吸引其注意力;真正的关键在于第三路——萨摩藩的海上突袭。
只要萨摩藩能在伊势湾成功登陆,不仅能形成对关西幕府军的包围之势,还能在名古屋建立防线,阻止从江户赶来增援的幕府军,从而将敌军一分为二,首尾难顾,为彻底歼灭关西部队创造绝佳战机。
倭国的地形狭长,由多个岛屿组成,其中本州岛最狭窄的部分就位于伊势湾一带。
伊势湾深入本州内陆,其北面是倭国最大的湖泊——琵琶湖。
琵琶湖以北则是若狭湾。
这两处海湾与琵琶湖天然形成一道地理屏障,几乎将本州岛从中切断。
琵琶湖南岸距离伊势湾最近处仅约七十公里,而北岸与若狭湾的最短距离更是只有五十五公里。
而倭国历史上的重要分界地——关原,就坐落于此。
关原由北面的伊吹山、西面的笆尾山与天满山、西南的松尾山以及东南的南宫山围成,是一片长约四公里、宽约两公里的盆地,是连接东西本州的重要通道,其战略地位堪比中原历史上的函谷关、潼关。
如此险要的地势,使其成为兵家必争之地。
历史上,西南各藩与幕府之间为争夺权力,曾多次在此展开激战,其中最为着名的就是数百年前的“关原合战”。
那一战,西南诸藩战败,德川幕府大获全胜。
德川家康借此一役,奠定了延续至今的德川政权基础。
而这一次,西南诸部意图洗刷前耻,决心在关原打一场漂亮的翻身仗,将之前失去的一切全都夺回来!
“什么?津山一带的军队被击溃了?”
从关西传来的消息让江户城内的幕府感到震惊与不安!
“长州藩来势汹汹,几乎横扫了津山以西的所有据点,津山藩的松平家完全抵挡不住,被打得大败,如今只能退守大阪城!”
“土佐藩与萨摩藩极有可能已经开始对大阪发起进攻,而长州藩很可能会顺势进逼京都,我们必须立刻出兵增援!”
幕府的众家臣听到这个消息后顿时紧张起来。
他们虽然在能力上比不过倒幕派的那些人,
但心里都非常清楚,大阪与京都的战略意义极其重要。
一旦这两个地方失守,局势将对他们极为不利!
“这还不是最糟的消息。
我们在战场上发现了大量来自日不落帝国的武器装备,这些武器全都崭新未用,显然是倒幕军最近才装备上的!”
“是的,倒幕军在武器方面优势太大了。
进攻津山时,长州藩出动了超过五十门火炮,不到半个时辰就将津山的城门轰开,津山藩虽奋力抵抗,却根本无法扭转战局,最终只能付出惨重代价后撤退!”
如此严峻的形势让德川庆喜意识到,自己不能再滞留在江户,必须立刻亲自率军前往京都!
“传我命令,调集五万大军随本帅亲征,讨伐叛军!”
倒幕军兵力有限,只要自己率领主力部队抵达前线,局势应当能迅速扭转。
更何况,德川幕府不仅有直属部队,还有其他亲藩与谱代大名的军队可以调用。
“向北面的各藩下令,让他们至少派出半数兵力南下,协助本帅平定叛乱!”
“另外,命会津藩与桑名藩各派出一万士兵,随我一同西征!”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