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月,新皇登基,同时确立皇后之位,双喜临门之际,皇帝下诏大赦天下。
对监狱中非死刑犯进行减刑,使那些因琐事或遭人陷害而入狱的人得以早日归家团聚。
一时间,万民欢庆,百姓对皇帝感恩戴德,纷纷称颂!
1867年三月下旬,一艘挂着琉球古国旗的帆船因遭遇狂风折断桅杆,随波漂流至省岛岛北部的海湾靠岸。
海湾附近村民见有船只遇险,纷纷赶来救援,不料船上伪装成琉球人的倭国人大开杀戒,当场打死打伤二十多位村民。
侥幸逃生的村民将消息带回,迅速传遍了周围多个村落。
各地村民闻讯后,迅速集结了上千名青壮,手持鱼叉、钉耙、锄头等工具赶到现场,与登岸的倭国人爆发激烈冲突。
混战中,超过一百三十名村民被杀,二百余人受伤,而那艘所谓“琉球”船只上的倭国人也被打死六十余人,剩下的十二人见势不妙,乘小船逃之夭夭。
此事件震惊中外,史称“牡丹社事件”。
事发后,天朝海军立即派出两艘战舰前往事发海域巡航,并派遣使臣前往琉球首都质问琉球王!
琉球王有苦难言,天朝是他们的宗主国,他们不敢得罪。
但这位宗主国自清廷实行闭关政策以来,对海外局势一无所知,加之没有海军,早已多年未曾保护琉球,更无从谈起保护能力。
在这种局面下,北方的倭国一直对琉球虎视眈眈,不断侵占其领土,侵犯其主权。
无奈之下,琉球只能同时向天朝和倭国称臣,认下两个宗主国。
而那艘挂着琉球旗帜的帆船,其实根本不是琉球的船只,而是倭国的船。
因此,当天朝海军前来问罪时,琉球方面根本交不出人来。
若是在清朝时期,对于这种事,朝廷多半会选择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地方官员更是多一事不如少一事,懒得处理这等“小事儿”。
但这一次,汉军方面却高度重视,事件迅速上报至皇帝案前。
林文了解事件始末后,冷冷一笑。
该来的终究还是来了,只不过比历史上提前了一点。
或许是天朝迅速崛起,让倭国人坐不住了,所以提前四年发动了牡丹社事件。
林文当然不会天真地认为这是一次偶然事件,显然,倭国人是在试探天朝的反应,并为吞并琉球、甚至进一步军事进攻省岛岛做准备。
很显然,倭国人对琉球和省岛岛都抱有不切实际的幻想。
一旦天朝这边态度暧昧或稍显软弱,倭国人便会立刻抓住机会出兵省岛!
自万历朝鲜战争之后,时隔二百七十年,倭国人又开始不安分起来,居然又开始谋划对外扩张。
看来天朝这个邻居,又开始不安分了。
“让外交大臣顾维钧和海军司令丁汝昌立刻前来见我!”
林文思索片刻,要对倭国用兵,必然需要动用海军。
出兵前,必须通过外交渠道向倭国施压,争取开战的正当理由。
很快,接到诏令的顾维钧与丁汝昌二人一同赶至皇帝的行宫。
“丁将军,到底发生了什么大事,竟让陛下深夜召见我们?”
顾维钧心中满是疑惑,此刻已近深夜,若非发生了重大事件,陛下绝不会同时召见他与丁汝昌。
身为外教部长,他这几天并未接到任何关于国外局势的重大情报。
丁汝昌沉思片刻,心中已有猜测,恐怕与琉球有关。
最近海军除了琉球之事,再无其他异动。
于是,他将牡丹社事件的始末一一道来。
当得知此事牵涉琉球与倭国,且琉球竟在暗中向倭国朝贡,瞒着天朝这一宗主国,顾维钧眉头紧锁。
“看来,东海恐有变故。”
顾维钧低声说道。
丁汝昌轻轻点头,神情凝重。
“进来吧,坐。”
林文刚批阅完一叠奏章,正用夜宵。
“你们吃过没?要是还没吃,一块儿来点?”
虽已登基为帝,他对臣子们依旧亲近如旧。
这种平易近人的态度,让丁汝昌和顾维钧心中倍感温暖,连忙谢道:“多谢陛下关怀,我们已经用过了。”
“那好,咱们谈正事。”
林文三两口吃完了手中的肉夹馍和胡辣汤,说道:“东海那边的事,你们应该都知道了吧?”
丁汝昌点头答道:“我军的两艘战舰抵达琉球后,琉球百姓惊恐万分。
琉球王尚泰担心天朝责罚,便将事情的实情如实告知。”
听闻琉球王主动坦白,林文微微颔首:“他说了些什么?”
丁汝昌继续道:“琉球王说,那艘在呆湾海岸搁浅的船只确实挂着琉球的旗帜,但船上之人全为倭国人,无一琉球百姓。”
“倭国人?”
“他们为何要打着琉球的旗号?”
一旁的顾维钧听得一头雾水,此事实在诡异。
“因为琉球如今既是天朝属国,也是倭国藩属,倭国常借琉球之名,以进贡为由,将货物运入天朝境内贩卖。”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