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首哈德里大学时代最喜欢的歌,也是此时德国青年学生的最爱。
歌词在形容: 自由的思想,飞一般地掠过,如同黑夜的影子,无人能捉摸透。火药和子弹无法击中它,因为它超越了凡尘俗世的束缚。
歌词:
思想是自由的,谁也猜不透它。
它悄悄地溜过,像午夜的阴影。
没人能了解它,猎人也射不中它。
它永远都是如此。
我思考我想要的,追寻使我开心的。
一切都是自然而然的,
我的愿望与渴望,
没有人能阻止它。
……
而在二战时期,反纳粹的德国学生,更是将这首歌,献给了那些被关在监狱里的无辜者。
此时,听见乌鸦吹这首,哈德里笑了起来。
他一手执缰,从军服口袋里,也掏了只口琴出来。出发前他看见乌鸦往衣兜里揣了一把,他也就顺手拿着了。也拿出手帕擦了擦,就在唇边吹起来。
这小巧随身的西洋乐器还蛮新鲜。刘保柱等人就听着。
乌鸦边吹,边听着马车外哈德里的口琴声。她的眼睛也亮晶晶地,笑了起来。
那些夜晚,他将她抱在胸口靠着,拿着曲谱,一行一行地教她。边教边亲。……
此时,她的唇角泛起涟漪,吹的音都不对了。
她想起来,每次她吹错了,他就把她抱在怀里,又揉又捏直到她软着身子求饶,说“我好好吹”。
她想到那些,赶紧不笑了,把音都吹对了。
这时候,哈德里哪里会想到要“罚”她。他看着天空,蓝天白云、视野开阔;地上的农田开始耕种,有点儿像故乡的春耕时节。身边,还有马车里心爱的姑娘曲子相伴,他心里正坦坦荡荡地美着呢。
今日他神清气爽,凡事都不计较。
终于来到所谓的圆明园。那皇家园林的大门,也不叫大门了,破破烂烂的像是要被拆掉了一样,门口稀稀拉拉地有些庆国看守。见是一队德国官兵来,问都没问,就放进去了。
不是看守们玩忽职守,是他们管不了啊。如今,金银财宝之物,能拿的都被拿走了。
连大水法、各种建筑精雕细琢的小部件,能烧的都被烧了、砸的都被砸了,抠下来的都抠下来了。
剩下的就是一些花草树木了。
可就这些树木,都……
*
和人类社会的架构一样,大自然有自我恢复能力。虽然经历了那样野蛮残暴的掠夺,但马车行驶进园子时,沿途一处处清澈的湖水,烂漫盛开的桃花、杏花,春季的多姿多彩,处处都是人间最美的景色。
乌鸦极少接触这样的大自然,她都看呆了。这座皇家园林,她这样的小宫女,之前可没有资格,完全进不来。
瞧这些花儿多漂亮啊。艾府里也有花草,可那是修剪过的,也矮,哪有这一片片密集的林子好看。空气里还飘着天然的花香。天空还有鸟儿飞来飞去。
路过一片清澈的湖,乌鸦见一路上那鹅一直在叫,骡车旁边的巡捕都吵得苦不堪言,便叫把鹅放到湖里去。
那白鹅进了大湖,撒开丫子立马撒了欢。湖里可能有小鱼,埋头就去吃。乌鸦瞅着哈德里看鹅的宠爱表情,简直就跟看自己的孩子一样,心里直觉得好笑。
行了。这下厨娘和哈德里都满意了。她也再不买鹅了。
一行人边走边看,路线是哈德里定的。
1860年10月,因为第二次鸦片战争后,庆廷拒绝履行《天津条约》,英法两国的联军,便进入京城报复。
额尔金伯爵下令全面纵火,大火持续三天三夜,圆明园主体被毁,那次焚烧是毁灭性的。??
而四十年后,这座园林刚刚恢复了一些,又再次成为八国劫掠的对象。
去年八月,德军不止是第一次来京城,也是第一次、进这座园子。
他们士兵也少,完全没有第二次进入这园子当过强盗的、英国法国兵轻车熟路。
而那次,哈德里并没有忙着抢劫。他一进来,就惊叹于这里保持得较为完好的森林与湖泊地貌。
这里,是整个京城最像他故乡巴伐利亚的地方。有那样美丽、静谧、安宁的大自然气息。
若是没有这些侵略者第二次、野蛮的打砸抢,此地,也会是黑森林那样的幽静神秘地域。
他之前来过,记得有片树林,全是参天的红松树,树龄有几百年了,树身两个人伸胳膊都抱不过来。
那一片小森林特别像他的故乡、像他家城堡附近。今天,他就是要带姑娘来看的。
他给她讲过的,他家艾兰德城堡的那些风光。哪怕庆国这里,只有它一个角落的景色,也要让她看到。
除了看景色,还有露营,野炊。那辆骡车里装的,是他们一行人今日的食物。
他在京城里许久,也需要这一处像故乡的地方,让他能在其中舒缓情绪,也坐下静静思乡。
已经一年多了,他都没有回去过,他也想家的。虽然有乌鸦相伴,但黑森林,是他从小长大的家。那森林中有他无数的小动物和伙伴。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