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连的挫折与干扰线索并没有让林墨放弃。望着那本静静躺在丝绒布上的日记,和照片里那朵刻在水泥残块上的苹果花,他深知这份承诺的重量。
他想到自己拥有的最大优势——那个全平台加起来拥有近五百万关注者的直播账号。这份影响力,或许能像一张细密的网,撒向广袤的华夏大地,特别是邢台地区,触达可能知情的角落。
他重新调整状态,郑重地开启了一场名为 “帮赵东升烈士寻亲”的特别直播专场。镜头前,他没有展示任何风景与美食,而是将那本深蓝色的日记、精心制作的苹果花刻痕拓片作为唯一的主角。
直播标题直接而恳切:“带英雄回家:寻找河北邢台赵东升烈士的亲人”。
灯光下,林墨的声音低沉而清晰,他逐字逐句地念出日记中那些触动人心的片段:“‘娘说苹果花开了’”、“‘与震强约定,打完仗一起回河北老家种苹果树’”…… 每念一句,他都会稍作停顿,让那份跨越时空的思念与约定,透过屏幕,深深植入每一位观众的心中。
随后,他详细梳理并公布了所有关键线索:“赵东升同志,确认为河北邢台人,于1951年铁原阻击战中英勇牺牲。他有一位情同手足的战友名叫刘震强。赵东升同志生前有一个习惯,常在战斗间隙刻画苹果花,以寄托思乡之情与对和平生活的向往。”
与此同时,他联合直播平台,发起了 #帮赵东升烈士寻亲#的专属话题,并设置了公益推送通道。平台方也高度重视,积极响应,利用技术手段加强林墨这场直播在河北省,尤其是邢台市地区的推送力度。
线上呼吁的同时,线下的行动也在紧锣密鼓地进行。林墨的团队主动联系上了邢台本地的公益组织——“邢台寻亲志愿者联盟”,以及具有广泛影响力的当地媒体 《邢台日报》。
他们将日记关键页的高清照片、苹果花刻痕的拓片图,以及整理好的烈士信息,一并发送了过去。
“邢台寻亲志愿者联盟”的负责人在了解情况后,立刻表示将全力协助,并在电话中提供了一个重要方向:
“林墨先生,根据我们掌握的历史情况,当年在邢台地区,内丘、临城一带种植苹果的村庄相对较多,很多人家都有果园。我们会重点安排志愿者,前往这些区域的乡镇、社区和老年活动中心进行走访和张贴启事。”
希望的种子已经播撒下去,但等待的过程依旧煎熬。这样的全方位寻找又持续了两天,网络上偶有零散信息,但经过核实后都被排除。
就在林墨几乎又要陷入焦虑,在临时工作室里反复翻看金基范老人留下的零星笔记,试图寻找新的突破口时,转机,在第三天下午悄然而至。
林墨直播平台的后台私信,响起了一声特别的提示音。发信人的ID是:“内丘苹果园小婷”。
信息的内容让林墨瞬间从椅子上站了起来:
“墨哥您好!我奶奶刚才看到《邢台日报》上刊登的那朵苹果花拓片,当时就哭得不行了!她指着报纸,非常肯定地说,这花的样子,就是我爷爷赵东升当年离家前,经常在院子里用树枝画的样子!我爷爷就是内丘县柳林镇的人!奶奶说,爷爷当年走的时候,确实说过要和一位叫刘震强的战友,打完仗一起回家种苹果!而且我奶奶还保存着爷爷在1951年从朝鲜寄回来的最后一封家书!她说上面的字,和您在直播里念的日记笔迹,非常像!”
【!!!来了来了!这次感觉是真的!】
【内丘柳林镇!对上了!】
【还有家书!快!笔迹鉴定!】
【老天保佑,这次一定要是真的!】
林墨强压住狂跳的心,立刻回复,请求对方无论如何,先拍一张家书的清晰照片发过来确认。
接下来的半小时,仿佛有一个世纪那么漫长。林墨和金仁浩老人坐在电脑前,眼睛死死盯着屏幕,连呼吸都放轻了。终于,伴随着提示音,几张照片传了过来。
林墨点开最大的那张——那是一张明显泛黄、脆弱的信纸,上面是用毛笔书写的字迹。虽然工具不同,但那字体的间架结构、运笔的顿挫习惯,尤其是其中几个关键字的写法,透露出一种无法模仿的个人特征。信的开头写道:“父母亲大人膝下:见字如面。儿在外一切安好,勿念。家中苹果花,可曾谢了?”
“苹果!”林墨几乎是喊了出来,他立刻将日记本翻到记录“娘说苹果花开了”那一页,将屏幕上的家书照片与日记笔迹并排放在一起。
一模一样!
不仅仅是“苹果”两个字的形态神韵,连那种略带匆忙却依旧工整的书写气质,以及许多常用字的撇、捺、勾画的角度和力度,都呈现出惊人的一致性!尤其是“苹果”二字的写法,那种独特的连笔和收势,几乎如同出自同一人之手!
【我的天!笔迹好像!】
【“苹果花开了”和“苹果花可曾谢了”,呼应上了!】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