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午,林墨带着家人去了月牙湾一家颇有名气的本地菜馆。
店面不大,却坐满了食客,空气中弥漫着浓郁的海鲜香气。
林墨点了几道招牌菜:葱油灼海瓜子,那小小的贝壳肉嫩味鲜,用牙签挑着吃,别有一番风味;清蒸梅童鱼,鱼肉洁白细腻,入口即化,只用简单的葱姜酱油调味,便鲜美无比;牡蛎煎蛋,金黄的蛋饼里裹着肥嫩的牡蛎,外酥里嫩;还有一道咸菜大汤黄鱼,汤色奶白,咸菜的咸香恰到好处地衬托出黄鱼的鲜甜,喝下去浑身舒坦。
林建国就着鲜美的鱼汤连吃了两碗米饭,王淑芹则对海瓜子赞不绝口,林小雨更是吃得满嘴是油,直呼过瘾。
午后阳光暖洋洋的,洒在身上十分惬意。
消食之后,一家人带着提前准备好的小水桶和小铲子,再次兴致勃勃地来到了沙滩。
这一次,他们不再是观光客,而是要做一回“赶海人”。
潮水刚刚退去,露出大片湿润的沙滩,上面布满了各种小孔和痕迹,那是海洋小生物们留下的讯号。
林建国和王淑芹立刻被吸引了,两人像发现了新大陆的孩子,一人拿着一个小铲子,蹲在沙滩上,小心翼翼地挖掘着。
每当挖到一个蛤蜊或是一只小螃蟹,王淑芹都会高兴地叫林建国来看,林建国虽然话不多,但眼神里也充满了专注和发现的乐趣,甚至还跟妻子比赛谁挖得多。
而林小雨则对沙滩上散落的贝壳和海螺产生了极大的兴趣。
她拎着自己的小桶,沿着潮水线,仔细地搜寻着每一枚被海浪冲上岸的“宝藏”。
她的眼光独到,总能发现那些形状奇特或颜色斑斓的贝壳。
“哥!爸妈!快看我找到了什么!”林小雨举起一枚有着螺旋纹路、洁白如玉的小海螺,兴奋地跑过来,“这个好像叫‘螺号’,听说放在耳边能听到大海的声音!”她迫不及待地将海螺贴在耳朵上,闭上眼睛,一脸陶醉。
林墨看着她认真的样子,觉得十分有趣,便顺手打开了直播,镜头对准了正在“钻研”的妹妹和远处挖沙的父母。
直播间观众很快涌入,被这温馨的赶海画面所吸引。
【哇!一家人都出动赶海啦!】
【叔叔阿姨好可爱,挖得好认真!】
【妹妹是在捡贝壳吗?好多漂亮的!】
林小雨完全沉浸在自己的贝壳世界里,她甚至拿出手机,对着一些不认识的贝壳用AI识别软件查询,然后一本正经地对着镜头科普:“看这个,AI说这是‘蛙螺’,因为长得像青蛙的皮肤……这个叫‘骨螺’,上面有很多刺……”
然而,AI识别并非百分百准确。当她拿起一枚表面有沟壑的贝壳,说AI识别为“某种涡螺”时,直播弹幕里,一位ID叫【海边长大的阿哲】的观众忍不住发言了:
【小雨妹妹好认真!不过这个AI可能认错了,这个不是涡螺,看它的螺塔和壳口形状,更像是我们这边常见的‘鹧鸪螺’的幼体或者近似种,涡螺的壳体通常更光滑一些。】
林小雨正好瞥见了这条弹幕,她愣了一下,凑近屏幕仔细看,又拿起贝壳对比了一下,然后恍然大悟:“啊!谢谢阿哲哥哥!原来是鹧鸪螺吗?”
她非但没有因为被指正而不高兴,反而更加兴致勃勃,开始追问:“阿哲哥哥,那怎么区分鹧鸪螺和涡螺啊?它们的生活习性一样吗?”
【海边长大的阿哲】显然是个海洋爱好者,耐心地在弹幕里解释起来,从壳体的厚度、纹理、到栖息环境,说得头头是道。
林小雨看得目不转睛,时不时点头,还拿出手机备忘录记笔记。
直播间其他观众也被这突如其来的“海洋生物小课堂”吸引了,纷纷提问互动。
林墨看着妹妹那副虚心好学的模样,忍俊不禁,打趣道:“哟,我们家这是要出个海洋学家了?还有专属线上导师了?”
林小雨得意地一扬下巴,小脸上满是骄傲:“那当然!知识就是力量!等我回去,我要把这些贝壳都整理好,做一个超级漂亮的标本集!”
她还细心地将一些特别小巧玲珑的贝壳和被海水打磨得光滑圆润的海玻璃单独放在一个小袋子里,宣布:“这些我要留着做一串风铃,挂在窗边,天天听着声音就像在海边一样!”
夕阳将天空染成金红色时,一家人才意犹未尽地踏上归途。
每个人的小桶里都或多或少有了收获:林建国和王淑芹挖了小半桶蛤蜊和几只小螃蟹,准备晚上加菜;林小雨的桶里则装满了五颜六色、形态各异的贝壳和海螺,如同一个微缩的海洋博物馆。
回到温馨的民宿,洗去一身的海风和沙粒,换上干爽的衣服,一家人围坐在客厅的沙发上。
电视里播放着轻松的节目,窗外是夜幕下深沉的海浪声,一波一波,规律而安宁,营造出一种与世隔绝的温馨氛围。
林小雨摆弄着她今天收获的“战利品”,把它们在茶几上分类排列,依旧沉浸在兴奋中。她突然抬起头,望向正在用笔记本电脑查资料的林墨,眼神里充满了好奇和憧憬:“哥,你去了那么多地方,拉萨、沙漠、还有这里……你最喜欢哪里啊?”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