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天,清晨的阳光洒在德里机场的航站楼。
林墨办理好了登机手续,准备前往下一个目的地——巴基斯坦。
就在他准备通过安检时,两个熟悉的身影急匆匆地跑了过来。
“林墨先生!请等等!”
是拉姆和小莉拉。
拉姆跑得有些气喘,小莉拉则紧紧攥着父亲的衣角,一双水汪汪的大眼睛不舍地望着林墨,里面噙满了泪水,仿佛下一秒就要决堤。
“林墨先生……听说您今天要走……我们……我们来送送您。”拉姆平复着呼吸,声音有些哽咽。
林墨蹲下身,与小莉拉平视,温柔地摸了摸她的头:“莉拉,要乖乖的,以后就要去学校读书了,要好好学习,知道吗?”
小莉拉用力地点着头,眼泪终于忍不住掉了下来,她用带着哭腔的、稚嫩的声音说:“先生……您……您还会回来看我们吗?我会想您的……”
林墨的心瞬间被这纯真的情感击中,他柔声道:“我也会想莉拉的。只要莉拉好好学习,快快长大,我无论在哪儿,都会为你高兴。”
他站起身,看向拉姆,郑重地嘱咐道:“拉姆,我走了。夏尔马虽然进去了,但旧的观念不会一夜之间消失。以后,保护社区,带领大家争取更多权益的责任,很大程度上就要落在你肩上了。你要勇敢地站出来,成为大家的支柱。当然,如果遇到实在解决不了的困难,随时给我打电话,我永远是你们的朋友。”
拉姆强忍着心中的不舍与感激,重重地点头,仿佛在接受一项神圣的使命:“先生,您放心!我会的!我们不会再像以前那样任人欺负了!是您和阿努拉格律师让我们知道,我们也可以抬起头做人!”
说着,他从口袋里小心翼翼地掏出一个东西,双手捧着,递到林墨面前。
那是一个用柔软皮革缝制的护身符,形状是一颗心,针脚细密而整齐,虽然材料普通,但能看出制作时的无比用心。
皮革的表面,还用更细的皮线绣了一个小小的、抽象的“Om”符号,象征着祝福与宇宙的和谐。
“先生,”拉姆的声音低沉而真诚,“这是我们的一点心意。皮革虽然在我们手里被认为是‘不洁’的,但我们希望用它缝制的心,能保佑您一路平安。请您一定收下。”
林墨看着这个凝聚了感激、祝福与尊严的护身符,内心深受触动。
他郑重地双手接过,紧紧握在手心,感受到皮革温润的质感和其中蕴含的沉重情感。“谢谢你,拉姆。这是我收到过的最珍贵的礼物之一。我会一直带着它。”
机场的广播再次响起,催促着前往柏林的旅客登机。
林墨将皮制护身符小心地放进贴身的衣袋里,然后再次拥抱了一下拉姆,又轻轻拍了拍小莉拉的头。
“保重!”
“先生保重!”
在拉姆强忍泪水的注视和小莉拉终于忍不住的抽泣声中,林墨毅然转身,走进了安检通道。
飞机冲上云霄,离开了这片承载了沉重、斗争、温暖与希望的印度土地。舷窗外是广阔无垠的蓝天和云海。
林墨靠在窗边,手中摩挲着那颗皮革的心。他知道,在印度的一个角落,一颗名为“平等”的种子已经破土而出,而他也将继续他的旅程,用镜头去记录,去连接,去唤醒更多沉睡的心灵。
航班的目的地是伊斯兰堡的贝娜齐尔·布托国际机场。
刚一登机,林墨就注意到机舱里有不少中国面孔,他们大多穿着统一的、印有“中巴友好之旅”字样的鲜红色T恤,显得格外醒目和热闹。
他们彼此交谈,语气中充满了对即将抵达目的地的期待。
林墨的座位靠窗,他旁边是一位约莫五十岁、身材微胖、面色红润的老大哥,也穿着同样的红色T恤,正乐呵呵地调整着座椅。
“小伙子,也是去巴基斯坦旅游?”老大哥见林墨是独自一人的中国面孔,便热情地搭话,一口带着点北方口音的普通话。
林墨微笑着点头回应:“是的,大哥。你们这是一个旅行团?”
“对对对!”老大哥显得很健谈,“我们这团里基本都是我这个年纪的,退休了,有时间了,就想着出来走走看看世界。”
“那为什么选了巴基斯坦呢?”林墨顺着话题问道,这也是直播间许多观众好奇的问题。
他悄然调整了隐形摄像头的角度,记录下这机舱内的一幕。
老大哥一听,眼睛都亮了几分,声音也不自觉地提高了些,带着一种朴素的真诚:“为啥?就因为‘巴铁’呗!我们这代人,小时候就听广播、看报纸,知道巴基斯坦是咱们中国最铁的朋友!那时候就叫‘全天候朋友’是不是?这情谊,根儿扎得深呐!就想着,有机会一定要来看看,看看这个对咱们中国人特别友好的国家,到底啥样儿!”
他拍了拍胸口的“中巴友好之旅”字样,“这不,孩子给报的团,圆梦来了!”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