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望完小老虎“桑达”,在拉赫曼博士的热情邀请下,林墨和娜吉玛开始参观这个不算大却充满生命力的野生动物救助中心。
拉赫曼博士如数家珍地向他们介绍着这里的“住户”:
首先是一只体型硕大的猫头鹰,因误撞高压线伤了一只眼睛而被送来,此刻正安静地站在高高的栖木上,另一只锐利的眼睛警惕地打量着来访者。
再往后走有一群活泼的猕猴在露天围栏里跳跃嬉戏,其中一只尾巴短了一截的格外显眼。
拉赫曼说它是在争夺领地时被同类咬伤的,在这里养好伤后因为无法适应野外竞争,便留了下来成为“常住居民”。
然后林墨看到竟然还有一头漂亮的泽鹿,腿部曾被捕兽夹严重夹伤,经过手术和精心护理,如今已能正常行走,正在围栏里悠闲地啃食着嫩草。
这时拉赫曼向林墨两人介绍了害羞的”渔猫:一种适应湿地生活的珍稀猫科动物,因为幼时落单被救助,性格非常胆小,只敢在饲养室角落的隐蔽处露出一双反光的眼睛。
还有一窝被救助的穿山甲幼崽、几只因为森林砍伐失去栖息地的懒熊、以及数只不同种类的受伤鸟类…… 每一种动物背后,几乎都有一段与人类活动相关的悲伤往事,但在这里,它们都得到了喘息和重生的机会。
林墨粗略估算了一下,这个救助中心收容了不下三十只各种类型的野生动物。
然而,他发现穿梭其间的工作人员,包括拉赫曼博士在内,只有区区五人。他们默默地清理笼舍、准备食物、给动物喂药、记录数据,每个人身兼数职,忙碌得像旋转的陀螺。
林墨忍不住问道:“拉赫曼博士,这里只有五位工作人员,却要照顾这么多动物,负担是不是太大了?”
拉赫曼博士推了推眼镜,脸上露出一丝无奈的苦笑:
“负担确实很重。不瞒你说,林墨先生,我们这里的工作人员,拿的都是仅够维持基本温饱的底薪。大家留在这里,全靠对野生动物的热爱和一份责任感。至于救助中心的运营经费和物资……你也知道孟加拉目前的经济发展状况,政府的补助非常有限,常常是捉襟见肘。药品、食物、设备维护……每一项都是巨大的开销。”
他的语气中带着不易察觉的疲惫和深深的忧虑。
看着眼前这些尽职尽责的工作人员和需要帮助的动物,再联想到“桑达”未来的成长也需要持续投入,林墨陷入了沉思。
片刻后,他眼睛一亮,提出了一个想法:
“拉赫曼博士,我有一个提议。我们可以发起一个 ‘桑达成长日记’计划。由救助中心的工作人员,每天用手机或者简单设备,拍摄一段‘桑达’的日常生活片段——比如它喝奶、睡觉、玩耍、康复训练的样子。我来负责将这些视频素材进行剪辑、配上多语言字幕,然后通过我的社交媒体平台发布出去。”
他越说思路越清晰:“我们可以同步开启一个线上捐赠通道,特别是链接到我的直播平台。让关心‘桑达’的中国、孟加拉国乃至全世界的网友,可以通过小额捐赠的方式,直接为‘桑达’和救助中心的其他动物购买急需的物资,比如特定品牌的奶粉、药品、疫苗,或者直接捐款用于支付医疗费和设施维护。我们可以定期公示款项和物资的使用情况,确保透明公开。”
拉赫曼博士听完,先是愣了几秒,随即脸上涌现出难以置信的激动和兴奋!
他紧紧握住林墨的手,声音都有些颤抖:“这……这真是一个天才的想法!林墨先生!这不仅能解决我们迫在眉睫的资金问题,更能让全世界都看到我们的工作,了解桑达班野生动物的生存状况!我完全同意!我们立刻就开始准备!”
说干就干!几人也顾不上休息,就在救助中心那间堆满文件、设备简陋的办公室里,热火朝天地讨论起了具体方案。
林墨凭借丰富的自媒体经验,快速勾勒出计划框架。
他当场联系了一位在之前的直播中认识的、精通网站搭建和后台管理的忠实粉丝“码农阿杰”,支付了合理的劳务费,请他以最快速度为救助中心搭建一个简洁、易懂的多语言官方网站。
这个网站有许多不同的功能:比如每日更新视频和图文的“桑达成长日记专栏”。
同时林墨从系统里兑换了几个高性能、低功耗、伪装性好的微型直播摄像头,赠送给救助中心。
这些摄像头可以安装在“桑达”的饲养室以及其他几个非敏感区域的围栏外,24小时直播动物们的自然状态(会避开治疗等可能引起不适的画面)。
最后林墨将与可靠的国际支付平台和物流公司对接,支持多种货币捐赠,并明确列出急需物资清单和认捐方式,设置在网站里面。
当林墨在直播中宣布这一计划,并展示了初步的网站构想和摄像头画面时,弹幕彻底沸腾了:
【这个计划太棒了!云养小老虎!】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