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光荏苒,转眼间夏收时节已然过去,接下来的工作便是翻地了。随着夏收的结束,常恒家也逐渐恢复了平静,家中的大人们开始忙碌起来,每天清晨四点多,他们便早早地起床,准备好一天的劳作。
常恒的父亲和三叔也不例外,他们牵着家中的牲口,背着沉重的犁具,迎着晨曦,走向那片广袤的土地。与此同时,常恒的母亲也早早地起身,开始为一家人准备早餐。她熟练地将杂粮窝头放入大蒸笼中蒸煮,再煮上一锅热气腾腾的洋芋,这些简单的食物,却是常家人一天的能量来源。
由于常家人丁兴旺,所以食物的消耗量也相对较大。不过,好在有佃户家的婶子和长工家的姐姐前来帮忙,她们会一同参与到早餐的准备工作中。这些善良的女人用大蒸笼蒸出一笼又一笼的馍馍,足够常家和其他几家吃上四五天。
在这个忙碌的早晨,大家各司其职,默契配合,虽然辛苦,但每个人的脸上都洋溢着对生活的热爱和对未来的期许。
常家的大人们都有着丰富的人生阅历,他们不仅出过远门,还经历过生死考验。因此,与同时期的那些地主老财相比,他们对粮食和钱财的态度截然不同。
常家的人深知粮食的珍贵,尤其是在黄土高原这样一个水资源匮乏的地区。由于没有河流的滋养,这里的土地完全依赖于自然降雨来维持农作物的生长,所以收成往往不稳定。在这样的环境下,存粮成为了保障生存的重要手段。
尽管常家的库房里存放着一些细粮,如白面和大米,但这些粮食并不会轻易被拿出来使用。白面只会被少量地掺杂到粗粮面中,混合着野菜一起蒸成窝头供家人食用。而大米则更是珍贵,只有在过年这样特殊的时刻,家人们才能够品尝到一顿米饭。
这种对粮食的谨慎使用并非吝啬,而是出于对生活的深刻理解和对未来不确定性的担忧。常家的人们明白,只有在关键时刻,这些细粮才能真正发挥作用,帮助他们度过艰难的时期。
在一年中最为繁忙的那几天里,常恒老爹做出了一个令人惊讶的决定——每天都要熬制满满两大锅的有点稠的米粥,并在其中掺入野菜和羊肉丁,让与常家有关系的人家连续吃上五天。这个决定让常恒妈妈、三婶和三叔心疼不已,因为这样的食物对于他们来说实在是太过奢侈了。
常家所在的村子并不大,人口也不算多。除了常家这个小小的地主家庭外,还有后来逃难而来并加入常家的六家佃户,以及在常家长期打长工的丁家和董家。此外,剩下的便是比常家更早来到此地的五家富农了。这些富农们都姓“张”,而且他们还是同一个祖宗分支出来的。虽然到了这一代,每个家庭里的男丁数量依然不少,但他们却都没有分家,依旧保持着家族的团结。
在丁奶奶的絮叨声中,常恒逐渐了解到了一些家族往事。原来,当常恒的爷爷在外面不幸去世后,村里的那几家竟然起了霸占常家田地的念头。正当他们在村里争得不可开交之时,一个意外的事件发生了——常恒爷爷的旧友突然到访。
这位旧友不仅带来了常大伯,还改变了整个局势。他将常大伯带出村子,让他投身军旅。这一举动让那些心怀不轨的人意识到情况不妙,于是他们赶紧改变态度,服软求饶。
为了解决这场纷争,这些人还特意请来了县里前清的进士来进行调解。经过一番周折,最终双方达成协议:常家获得了五十块大洋和十亩地作为赔偿,而这场纷争也算是画上了句号。
时光荏苒,常家的下一代逐渐长大成人。尤其是常大伯,他在冯玉祥的麾下表现出色,成为了一名团长。与此同时,常爹也展现出了与众不同的一面,他被人称为“杀胚”,但这并没有影响到邻里之间的关系,反而让大家对常家更加敬畏。
更有趣的是,常家与张家的命运似乎有着某种奇妙的联系。常家的这两代人都选择了从军之路,而张家和常恒老爹那一代的人,则借助主家的力量,踏入了政坛。据说,他们在偏于陇南的地方当上了县太爷,家族中但凡有能力、有出息的人都前往那里发展,而留在家里的则大多是那些故土难离的人。
对于这些小利益,两家都并未太过在意,仿佛它们已经不再重要。或许,在他们眼中,家族的发展和个人的成就才是更为关键的。
常恒妈妈在睡梦中似乎还在念叨着什么,声音虽轻却也能让人听清。常恒被妈妈的梦话惊醒后,睡眼惺忪地坐起身来,他用自己那稚嫩的小手轻轻抚摸着妈妈紧皱的眉头,仿佛这样就能抚平妈妈心中的忧虑。
一旁的小姐姐睡得正香,可爱的小嘴巴不时发出轻微的呼噜声,就像一只安静的小猫咪。相比之下,常爹睡觉倒是没有呼噜声,只有那粗重的呼吸声,一呼一吸间,透露出他的沉稳与安心。
而在这个家里,还有一件令人欣喜的事情——家里的梨花猫生下了六个可爱的小崽崽!这可真是个意外的惊喜啊!不过,这个秘密最初是被眼尖的佃户家姐姐发现的。这位王家的姐姐在和小伙伴们炫耀之后,这几家的孩子们都对常家的小猫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整天围在常恒妈妈身边,殷勤得让人有些招架不住。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