厂部礼堂,主席台上方悬挂着鲜红的横幅——“红星轧钢厂农副业生产基地第一期工程总结暨先进表彰大会”。
台下,黑压压地坐满了各车间、科室的职工代表,人人脸上都洋溢着久违的、带着实实在在期盼的笑容。
空气中弥漫着一种不同于以往政治动员会的热烈与喜悦,那是一种看得见摸得着的希望所带来的生机。
主席台上,杨厂长满面春风,声音洪亮,透过麦克风传遍礼堂的每一个角落:
“……经过全厂上下两个多月的共同努力,特别是后勤处同志们的辛勤付出,我们轧钢厂自己的副食品生产基地,第一期五十亩蔬菜种植区和第一个百头规模的养猪场,已经正式建成投产!这是响应上级号召、自力更生、丰衣足食的伟大胜利!是我们红星轧钢厂全体职工家属克服困难、展望未来的有力证明!”
台下爆发出雷鸣般的掌声,经久不息。
许多人使劲地拍着手,眼神发亮。
食堂饭菜里多久没见到像样的绿叶菜了?
多久没闻到扎实的肉香了?
这个基地,意味着他们的饭碗里,即将真真切切地多出一抹油花、一份青翠。
何雨柱坐在台下靠前的位置,身边是后勤处的同事。
他穿着洗得发白但整洁的蓝色工装,胸前的口袋别着一支钢笔,脸上带着平静的微笑,随着众人一起鼓掌。
只有仔细看,才能发现他眼底深处藏着一丝不易察觉的疲惫与审慎。
这两个月,他几乎耗尽了心血。
选址勘测、土地平整、协调种子肥料、组织家属工、设计猪舍布局、制定轮作计划……事无巨细,他几乎全程参与。
李怀德虽然挂帅领导小组组长,但具体执行的担子,八成压在了他的肩上。
他利用一切空余时间恶补农业知识,甚至偷偷将空间灵泉稀释后,掺入基地初建时浇灌的水源中,以期改善那片贫瘠土地的底子,提高初期作物的成活率和长势。
效果是显着的,基地里那些土豆秧、南瓜苗的长势,明显比周边公社同样土地上的要好上一截,惹得请来的老农技员都啧啧称奇,归功于“厂里领导重视,工人干劲足,土地肥力好”。
这无声无息的“作弊”,为何雨柱赢得了“懂行”、“肯钻研”的美名,也为基地的顺利开局奠定了坚实基础。
掌声稍歇,杨厂长继续讲话,目光扫过台下,最终落在何雨柱所在的方向:
“在这场开荒创业的战斗中,涌现出了一批模范人物和先进事迹。尤其要表扬的是,后勤处物资科科长,何雨柱同志!”
全场目光瞬间聚焦过来。
何雨柱适时地站起身,向台上和台下分别微微鞠躬,姿态谦逊。
“何雨柱同志!”
杨厂长声音高昂,“身为后勤骨干,他不仅在本职工作上锐意革新,成效显着!更难能可贵的是,在厂党委决定筹建副食品基地后,他主动请缨,勇挑重担!没有经验,他就熬夜学习!没有人力,他就动员家属!没有技术,他就虚心请教!风里来雨里去,两个月磨破了两双鞋!硬是带着一帮老娘们和老师傅,在这荒滩地上,啃下了这块硬骨头!为我们轧钢厂的后勤保障,开辟了一条崭新的、自力更生的道路!这种一心为公、刻苦钻研、勇于担当的精神,值得全厂干部职工学习!”
又是一阵热烈的掌声。
何雨柱能感受到身后投来的目光,有钦佩,有羡慕,或许也有几分不易察觉的嫉妒。
他面色平静地坐下,心中却无太多波澜。
这些赞誉,是他用无数个不眠之夜和透支的精力换来的,更是他为自己、为雨水、为在这时代洪流中能更安稳地活下去,所筑起的一道堤坝。
李怀德就坐在杨厂长旁边,此刻也是笑容满面,与有荣焉。
何雨柱的功劳,很大程度上,就是他李怀德的政绩。
表彰环节结束,杨厂长话锋一转,神色变得更为庄重:“下面,宣布一项厂党委的重要决定。”
礼堂内瞬间安静下来。
“鉴于何雨柱同志一贯以来的优异表现,特别是在后勤管理革新和副食品基地筹建工作中的突出贡献,经后勤处党支部慎重考察、广泛征求意见、厂党委会研究决定,并报上级党委批准……”
杨厂长顿了顿,目光再次看向何雨柱,带着鼓励和肯定,“批准何雨柱同志,加入中国**!成为一名光荣的预备党员!希望何雨柱同志再接再厉,时刻以党员的标准严格要求自己,不辜负组织的信任和培养!”
“哗——!”
掌声再次响起,比之前任何一次都要热烈、持久。
入党!在这个年代,这不仅是极高的政治荣誉,更是个人前途和身份认同的重要标志!
何雨柱的心脏,在这一刻也忍不住加速跳动了几下。
他深吸一口气,再次站起身,面向主席台,神情庄重而坚定:“感谢组织的信任和培养!感谢厂领导和同志们的帮助!我何雨柱一定牢记今天,不忘初心,继续努力,为轧钢厂的发展,贡献自己全部的力量!”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