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至,一年中最长的夜。
清晨六点,天还未亮,城市仍沉浸在深蓝色的寂静中。寒风在楼宇间穿梭,卷起几片枯叶,在空中打着旋儿。街道上行人稀少,只有零星的早餐铺子亮着灯,蒸腾的热气从门缝里溢出,像一缕缕温暖的呼吸。
林辰家的厨房里,灯光柔和,灶台上一口大锅正咕嘟咕嘟地冒着热气。苏婉清系着围裙,小心翼翼地将一个个圆滚滚的饺子放入沸水中。饺子是林母亲手包的,馅料是传统的韭菜鸡蛋加虾仁,皮薄馅大,每一个都捏出了精致的花边。
“妈说这叫‘团圆饺’,”苏婉清笑着对林辰说,“冬至不吃饺子,耳朵会冻掉的。”
林辰站在她身后,轻轻环住她的腰:“那我得多吃几个,不然你心疼。”
两人相视一笑,空气中弥漫着浓郁的香气,驱散了冬日的寒意。
今天,他们有一个特别的计划——去城南社区看望几位独居老人。这是苏婉清每年冬至都会做的事,今年,她也邀请了林辰同行。
“张奶奶一个人住,儿子早年去世,孙子在外打工,一年到头见不着几面。”苏婉清一边盛饺子一边说,“我想带些热乎的过去,陪她说说话。”
林辰点头:“我陪你去。顺便,也让我的‘特殊能力’发挥点作用——看看有没有什么是我们能帮上的。”
七点半,两人提着保温箱和礼物,走进了城南社区。这是一个建于上世纪九十年代的老小区,楼体斑驳,但干净整洁。阳光渐渐洒落,照在阳台上挂着的腊肉和腌菜上,透出浓浓的生活气息。
他们敲响了3栋2单元502室的门。
“咚咚咚。”
片刻后,门开了。
一位头发花白、身形瘦小的老奶奶出现在门口,穿着一件厚实的藏青色毛衣,脸上带着慈祥的笑容:“哎哟,是小苏来了!快进来,外面冷!”
她是张奶奶,今年七十八岁,独居多年。丈夫早逝,唯一的儿子在十年前因病离世,留下一个孙子小宇。小宇成年后去了南方打工,一年只在春节勉强回来几天,最近两年甚至因为工作繁忙,连年都没回。
“张奶奶,我们来看您了。”苏婉清笑着走进屋,把保温箱放在桌上,“还给您带了饺子,我妈包的,您尝尝。”
林辰也跟着进门,顺手帮张奶奶关好门,隔绝了外面的寒风。
屋子不大,但收拾得井井有条。客厅墙上挂着一张泛黄的全家福——年轻的张奶奶抱着襁褓中的孙子,笑容灿烂。沙发上堆着几件未织完的毛衣,针线盒敞开着,旁边放着一副老花镜。
“你们太客气了。”张奶奶忙着倒水,动作有些迟缓,但神情愉悦,“这大冷天的,还专门跑一趟。”
苏婉清拉着她在沙发上坐下:“您别忙了,我们就是来陪您说说话的。今天冬至,一家人该吃顿热乎饭。”
张奶奶点点头,眼底闪过一丝黯然,但很快又扬起笑容:“是啊,吃饺子,暖和。”
就在这时,林辰悄然开启了读心术。
他本不想随意窥探他人内心,但苏婉清曾说过:“如果你的能力能让人少一点孤独,那就用吧。”
于是,他轻轻感知着张奶奶的心声。
【要是小宇能回来吃饺子就好了……他在广州打工,听说那边冬天也不暖和,也不知道吃饱了没有……一年没见了,照片都懒得发一张……我织的这件毛衣,也不知道他还能不能穿……】
林辰的心猛地一紧。
他知道,这不是简单的思念,而是一种深埋心底的孤独与不安。老人嘴上说着“孩子忙,理解”,可心里却像被风吹熄的蜡烛,微弱地闪烁着对团聚的渴望。
更让他触动的是,张奶奶的心声里没有一句抱怨,全是牵挂——担心孙子吃不好、穿不暖、太辛苦。
“张奶奶,您这毛衣织得真好看。”林辰故意转移话题,拿起沙发上那件半成品,“这是给谁织的?”
张奶奶笑了笑:“给我孙子小宇的。他小时候最爱穿我织的毛衣,说比买的还软和。我就想着,今年冬至前织完,寄给他。”
“那您怎么不叫他回来?”苏婉清轻声问。
张奶奶摆摆手:“他忙啊,工地工期紧,请假不容易。再说……”她声音低了下来,“我也不能总拖累他。他自己挣钱也不容易,我不想让他为难。”
林辰的读心术再次捕捉到她的心声:
【其实我不是要他多少钱,就是想看看他,摸摸他的手,听他说说话……可这话,我怎么说得出口呢?】
林辰沉默了片刻,忽然站起身:“张奶奶,我去阳台打个电话,信号好。”
他拿着手机走出客厅,轻轻关上阳台门。
冬日的阳光洒在玻璃上,映出他坚定的侧脸。他翻出通讯录,找到之前苏婉清提供的联系方式——那是小宇的电话号码,备注是“张奶奶孙子”。
他拨通了电话。
铃声响了几秒,终于被接起。
“喂?”一个年轻男子的声音传来,带着疲惫和沙哑。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