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郊,地下B15层,“黎明计划”指挥中心。
这里没有昼夜。
深海般的静谧笼罩着一切,只有仪器运作的低沉嗡鸣在空气里震动。
巨大的弧形电子沙盘占据了整面墙壁,华北的山川河流被勾勒得纤毫毕现。
沙盘上,无数猩红色的箭头正缓慢移动,汇成一股股致命的洪流,从四面八方向晋西北腹心收紧。
在它们合围的中心,一个绿色的光点孤独地闪烁着,标记着“新一团”的位置。
陈老身着洗得发白的中山装,双手负后,静立于沙盘前。
他的身影在光幕下显得有些渺小,却有一种镇压全场的沉凝气度。
他身后,十几位肩扛将星的军人与头发花白的专家,神情肃穆,鸦雀无声。
所有人的目光,都随着那些猩红的箭头,感受着那份令人窒息的压缩感。
“报告。”
一名年轻分析员起身,声音清脆而冷静。
“微型无人机高空侦察影像与历史数据交叉比对完毕,日军扫荡规模确认。”
“敌军集结两个师团、三个独立混成旅团,辅以伪军两个师,总兵力超过五万人。”
他伸手在触控板上一划,沙盘上的猩红箭头骤然加粗,压迫感扑面而来。
一位戴金丝眼镜的儒雅将军接过话头,手指在沙盘上虚点。
“其战术意图已经明朗:分进合击,铁滚扫荡。”
“日军内部称此次行动为‘铁壁合围’,目标是在半个月内,彻底摧毁我晋西北根据地的有生力量。”
铁壁合围。
这四个字,让指挥中心内的空气变得更加沉重。
在场的都是行家,他们深知,在那个血与火的年代,面对这样一场力量悬殊的围剿,先辈们将要付出何等惨烈的代价。
那是一场血肉之躯对钢铁绞杀的战争。
陈老缓缓转身,视线扫过众人,最后落在林浩身上。
林浩穿着一身笔挺的军装,肩上是崭新的上校军衔。
他站得笔直,脸上的惶恐与不安早已褪去,只剩下被烈火淬炼过的沉静。
他不再是那个意外闯入历史的书生。
他是代号“信使”的国家战略执行者。
“冷却时间。”
陈老的声音不高,却带着不容置疑的力量。
“报告首长,还有五分钟。”
陈老点了点头,目光重新投向林浩。
“此次任务,只有一个。”
他没有说下去,但林浩懂。
这一次,他不是去送枪送炮。
他要去送一张决定五万敌军,以及无数同胞生死的“天机图”。
“带上最后一批物资。”陈老的声音很轻,“主要是弹药和急救品。告诉那个世界的同志们……他们,不是在孤军奋战。”
林浩重重地点头。
他转身,走向那间被命名为“传送室”的核心区域。
这一次,他的身后,站着整个国家。
……
新一团,团部。
苍云岭深处的山洞里,潮湿的空气混杂着浓烈的烟草味与煤油气息。
李云龙在临时拼凑的木板地图前烦躁地来回踱步,磨得脚下地面沙沙作响。
刚刚全歼日军侦察小队的胜利喜悦,早已被一种更大的不安所吞噬。
电台让他的指挥范围和效率暴涨,但也让他看得更远,看得更清。
侦察连撒出去带回的零碎消息,拼凑在一起,指向一个令人脊背发凉的可能。
鬼子,要有大动作了。
赵刚坐在一旁,用一块布仔细擦拭着那台宝贝电台,眉头紧锁。
张大彪和各营营长围在地图旁,一个个闷头抽着旱烟,山洞里的气氛压抑得能拧出水来。
就在这时,洞穴深处,那片被严密看守的空地上,空气毫无征兆地扭曲。
一圈幽蓝光晕凭空浮现,旋转着,拉扯着光线,形成一个漆黑的漩涡。
李云龙等人像是被掐住了脖子,猛地停下所有动作,齐刷刷望向那个方向。
他们的眼神里,混杂着敬畏、期待与一丝无法言喻的紧张。
一道人影,从漩涡中一步跨出。
是林浩。
他依旧是那身朴素打扮,但整个人的气质却截然不同。
眼神锐利,步伐沉稳,肩上扛着几个沉甸甸的帆布包。
“林先生!”
李云龙一个箭步冲上去,蒲扇般的大手抓住林浩的胳膊,声音里是压不住的急切。
“你可算来了!再不来,老子这心都要被野狗叼走了!”
林浩将帆布包重重墩在地上,发出“咚”的闷响。
他环视一圈众人焦灼的脸,开门见山。
“情况紧急,长话短说。”
他从怀里取出一卷用油布包裹得严严实实的东西,走到地图前,一把将其展开。
“刺啦——”
油布摊开,一张印刷得无比精美、标注得无比详尽的地图,铺满了简陋的木板。
地图上,一道道粗大的红色箭头,织成一张巨网,从四面八方死死罩向地图中央,新一团所在的区域。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