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古言 现言 幻言 仙侠 穿越 悬疑 科幻 都市 其他 书库 排行 完本 用户中心 作者专区
荔枝免费小说 > 现言 > 1977年高考又一春 > 第17章 恍如隔世

1977年高考又一春 第17章 恍如隔世

作者:孝孝公子 分类:现言 更新时间:2025-11-10 00:10:57

日子像沙漏里的细沙,无声无息地从指缝溜走;生活是檐角滴落的雨水,日复一日地在青石板上留下岁月的痕迹。那些看似平凡的日常碎片,其实是时光织就的透明绸缎,它拂过蒙尘的闹钟,漫过灶台上的水汽,最终沉淀成记忆里圆润的鹅卵石。

下乡插队的日子,就在日复一日的劳动和集体学习生活中悄然流淌着。

高考会恢复吗?在没有确切消息的日子里,报纸广播一片沉寂,乡村土墙上的大喇叭还在响亮地喊着“把农业生产搞好”的口号。

对每天面朝黄土背朝天的知青们来说,“恢复高考”的传言,不过是田间地头歇晌时偶尔飘过的闲话,转眼就被锄头翻起的泥土味盖了过去。

长年累月的乡村生活,早已让这些城市青年与脚下的土地结下了深厚的情谊。不少人把这里的方言说得地道,农活干得麻溜,有的娶了村里的姑娘,有的嫁了本地的后生。

即便还有知青心心念念想回城,但户籍的牵绊已经将他们与这片土地紧密相连——从粮油关系到子女上学,从宅基地到身后事,命运的根须已经深深扎进了这异乡的土壤。

岁月是把磨刀石,知青们早把自己当成了村里人,不少人真心实意地把这里称为“我的第二故乡”。他们甚至觉得,这辈子大概就在这儿扎根了,生老病死都要埋在这片土地里。

唯一和本地社员不同的是,他们都属于“集体户”。这些城里来的年轻人很快发现,他们不能像本地人一样“插户”落户成家,唯一的办法就是挂在生产队名下——几十号人挤在一个集体户头里,像一群找不到落脚点的候鸟。

那时候的安置路子主要分两种:

一种是兵团、农场这类“铁饭碗”,要查三代,名额少得像中彩票;另一种就是插队,不问出身,只要能扛锄头,来多少收多少。

转折发生在那个特殊的年份。之前还能挑挑拣拣,后来学校停课,积压的六届学生像开闸的洪水,“哗啦”一下子全涌进了农村。从那时起,插队就成了大多数人的命运。

一千八百万人啊!整个国家的城镇青年像被一张无形的筛子筛过,纷纷扬扬洒落在各个角落。

这场涉及一千八百万年轻人的大迁徙,动员力度之强、涉及家庭之广、社会影响之深远,在二十世纪都是极其罕见的。它改变的不仅仅是这些年轻人的命运,更深地重塑了整个社会的面貌。

渐渐地,“插队”这个词有了新的含义。它不再只是个社会型大动作,而是成了整整一代人的烙印。后来有人出国闯荡,管它叫“洋插队”——可从来没听谁说“洋兵团”“洋农场”。有些词啊,就像手上的老茧,长在特定的一代人身上,磨不掉也替代不了。

说起“插队”,其内涵足以涵盖“知青”和“上山下乡”的核心,因此提到“插队”时,通常无需再强调后者。

和兵团知青每月拿固定工资不同,插队知青是和社员一样靠挣工分换口粮,像候鸟一样听着生产队的钟声日出而作,日落而息。

插队模式不像农场有后勤保障,知青们必须直面更严酷的生存考验,迈过一道必须过的“生存关”。

他们要从生火做饭学起,学会缝补浆洗,自己对付头疼脑热,甚至操持婚丧嫁娶。这群城市青年要在完全陌生的环境里重建整个生活。那些年纪小又举目无亲的知青,常常陷入“冷锅冷灶、孤灯寒衾”的困境,其中衍生出的生活难题像波纹一样扩散,牵动着许多人的心。

户口挂在生产队,人住在小集体户里,知青们总有种漂泊无定的感觉。后来大家慢慢意识到,这种模式像是一种“过渡”,回城的主要指望是通过优先招工招干等途径离开农村。兵团与农场知青为回城提出的口号:“我们不是农工,我们是知青!”,也从侧面印证了插队知青这种“过渡”状态的特别之处。

每当觉得前路迷茫时,知青们常常想起四五年前刚下乡时的自己,恍如隔世。

喜欢1977年高考又一春请大家收藏:(064806.com)1977年高考又一春www.064806.com荔枝免费小说更新速度全网最快。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