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一章 微光寻路
表姨家的日子,安静得让人心慌。
这里没有猪叫,没有邻居的喧哗,只有山风穿过竹林的声音和偶尔的鸡鸣犬吠。时间仿佛被拉长,每一分每一秒都成了对刘大芳耐心和意志的煎熬。她帮着表姨做些简单的农活和家务,劈柴、喂鸡、择菜,动作机械,心却早已飞到了九霄云外。
她不能再这样被动地等下去了。赵警官那边的“阻力”像一块巨石压在她心头,她知道,必须自己另寻出路。
媒体。这个词对她来说,遥远而陌生。她平时看的电视最多就是地方台的天气预报和狗血连续剧,报纸更是多年没摸过。怎么找记者?记者会相信她吗?她该怎么说?
第一个现实的问题摆在她面前:她需要获取信息,需要联系外界,而她手里只有一部老旧的功能手机,只能接打电话和发短信。
她试探着问表姨家里有没有电脑,或者能上网的手机。表姨茫然地摇摇头:“那玩意儿,俺家没有,小卖部老王家儿子好像有,说是能打游戏。”
刘大芳心里一沉。这条路在这个偏僻的山村似乎走不通。
她捏着口袋里那薄薄的银行卡和几百块现金,做出了决定:必须去一个有网吧、或者至少通讯更发达的地方。最近的,就是她来时经过的那个邻县县城。
她以“想去县城买点东西”为由,向表姨打听好了去县城的班车时间。第二天一早,她再次踏上了颠簸的班车。
邻县县城比她老家的县城看起来还要破旧一些,但至少有了网吧的招牌。刘大芳在汽车站附近找到一家看起来最不起眼的小网吧,犹豫了很久,才像做贼一样走进去。
里面烟雾缭绕,坐满了大多是年轻男孩,都在噼里啪啦地打着游戏。网管是个打着哈欠的小姑娘,看了刘大芳一眼,似乎有些诧异这个年纪的妇女会来网吧。
“上网?”网管懒洋洋地问。
“嗯……多少钱一小时?”
“三块。”
刘大芳心疼地掏出三块钱:“我先上一个小时。”
她找了一个最角落的位置坐下,面对着陌生的电脑屏幕,手足无措。她只在很多年前,在李进工作的畜牧局见过别人用电脑,自己几乎没碰过。
旁边一个看起来像学生的男孩看她笨拙的样子,好心问道:“阿姨,你要干啥?我帮你。”
刘大芳像抓住了救命稻草,连忙说:“小伙子,我……我想找记者,就是……能曝光坏人的那种电视台或者报纸,该怎么找?”
男孩愣了一下,显然没想到是这种需求。他挠挠头:“曝光啊……那得找有名的媒体才行。你可以上网搜搜,比如省台的‘民生热线’,或者一些大报纸的爆料网站。”
在男孩的帮助下,刘大芳第一次打开了搜索引擎。她颤抖着手指,一个键一个键地敲下:“省电视台 举报电话”、“XX日报 记者联系方式”、“曝光黑心商家 找哪个部门”。
屏幕上跳出了一大堆信息,真伪难辨。有官方的热线电话,也有一些看起来像是自媒体或者维权网站的联系方式。刘大芳看得眼花缭乱,心里既激动又茫然。
她拿出早就准备好的一个小本子和笔——这是她从李进的“书桌”上拿的,开始笨拙地抄写那些电话号码和网站地址。她的手因为紧张而有些发抖,字写得歪歪扭扭。
一个小时很快过去,网管提示时间到了。刘大芳看着本子上抄下的十几个联系方式,像握着一把不知能否打开生门的钥匙。
她离开了网吧,找到一个安静的街角,用她的老手机,开始尝试拨打那些电话。
第一个电话,打给省电视台公布的“新闻热线”。响了很久才接通,是一个语气程式化的女声。
“你好,XX卫视新闻热线。”
“你……你好,我……我要举报……”刘大芳紧张得结结巴巴。
“请问你要举报什么内容?请简单说明。”
“我举报我们镇上一个兽药店老板,卖假药,还……还可能逼死了我男人!”
“请问具体地点是哪里?有证据吗?”
“有!我有录音!有日记!”
“好的,情况我们记录了。但这类涉及基层具体纠纷和可能涉及司法的问题,建议您首先向当地政府主管部门或公安机关反映。如果他们对处理结果不满意,或者存在不作为的情况,您可以再向我们提供详细材料。”
“可是……可是当地有阻力啊!”刘大芳急了。
“对不起,我们主要是报道具有普遍社会关注度的新闻事件。您反映的情况,我们已经记录,会有专人审核,如果需要跟进,会联系您。请保持电话畅通。”
说完,那边似乎就挂断了,或者把她转入了等待。刘大芳听着话筒里的忙音,心凉了半截。
她不甘心,又按照本子上的号码,打给了一个听起来像是都市报的热线。这次接电话的是个男记者,听起来年轻些,耐心听她说了几分钟。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