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一天两顿,到一天一顿,降的有点快。
就怕他再说,一天一顿都维持不了。
“两顿不好吗?”
张枫楚看着他。
害,白半城叹息一声,“别说两顿,三顿更好,只是流民在城外越聚越多,城里面的粮食非常有限。”
“一天一顿,省一省能维持三个月,一天两顿,半月到一月都难以维持。”
看来,城里面的存粮,也是杯水车薪,只能救一时,不是长久之计。
只出,不入,就是存粮再多,也有耗尽的那一天。
关键是,城里的存粮本就不多,而城外聚集的流民数量不断增加,施粥,也只是权宜之计。
核心问题,还是得解决流民们的自力更生,依靠救济,而没有生产力,以现在炎朝的经济情况,闹饥荒的地方太多。
加上天灾**,兵荒马乱,还有贪官污吏,地主豪强等恶霸、匪徒的欺压,流民数量只会越来越多。
在古代,每一个朝代的覆灭,除了朝廷内部因素,叛乱,造反等。
还有外族侵略,以及“农民起义”。
比如《三国》中发生在东汉末年的“黄巾起义”又名“黄巾之乱”,“黄巾之祸”等。
太平道首张角以治病传道,十余年间就聚集十万以上“农民起义军”。
本定在三月五日因泄露而提前一个月,聚信徒,以张角为首称号天公、地公、人公的三大将军,喊出口号。
“苍天已死,黄天当立,岁在甲子,天下大吉”,吹响了“黄巾”号角。
黄巾起义虽失败,但朝廷也没落,群雄四起,最后一分为三,形成了魏、蜀、吴“三国鼎立”的局面。
相对来说,农民起义的形成,也是逼不得已的情况下才会发生。
以东汉末年来说,东汉末年的朝廷已经**,加上宫廷内部的原因以及边疆领土动乱等,日渐衰弱。
再加天灾**,农民已经到了走投无路的地步,在逼不得已的情况下才产生的一场农民起义。
除了黄巾起义,还有黄巢、陈胜吴广、孙恩、隋未、瓦岗、太平天国运动、李自成、红巾起义等。
“施粥了,施粥了,大家排好队,一个一个来。”
突然,有官兵推着几个大木桶摆在城门口,开始给流民们施粥。
这大冬天的,天寒地冻,尽管山海城沿海,不会下雪,但气温也才十来度,又刮风下雨,也是非常寒冷的。
听到城中施粥,原本躺着一动不动的流民们一阵哄动,争先恐后的上前排队领食物。
“排好队,不得哄抢,否则驱赶不给吃的。”
维持治安的官兵上前警告道。
一顿饱,顿顿饱,流民们还是知道的。
所以不敢乱来,依序排队过来领粥吃。
见此,张枫楚上前查看情况。
白半城、孙美丽等人紧随其后。
“城主来了!”
正在施粥的官兵见到白半城,忙打起招呼。
白半城点点头,打打手,让他们不要声张。
张枫楚上前,站在一个大木桶前,望了一眼里面的粥。
清汤寡水,说是粥,其实里面没几粒米饭。
汤多,粥少,说是米汤,都不为过。
关键是,这种清汤寡水的粥,一天才供应一次。
每人一碗,还没装满,吃进去,撒泡尿,又饿了。
而且,没有盐与蔬菜吃,很多流民,缺少矿物质以及维生素,身体多多少少出现了一些疾病。
又饥寒交迫,这些流民能不能撑过这个冬天,都是未知数。
张枫楚一个又一个的粥桶看过去,几乎每个粥桶里面,都是清汤寡水,米少汤多。
解不了饥寒,得改善一下才行。
看向白半城,“岳父,这汤多粥少,一天一顿,也吃不饱,得加量才行。”
白半城也很无奈,“我也想,关键是今天他们吃饱了,明天没粮食,还是要饿肚子。”
“所以才节约,也能维持的长一点。”
他的话,自己又咋不知道,关键是,自己能解决这个问题。
张枫楚想了想,“粮食的事情,我来想办法,你现在就回去,重新煮粥。”
“而且是浓粥,不要清汤寡水,否则你这个城主就不要干了。”
“可是……”
“我已经说了,粮食的事情我有办法,你照办就行。”张枫楚不想再废话。
害,白半城叹息一声,也就带着属下官兵安排去。
他这个城主,是女婿给的,白家,也是他救的,自己和女儿的命,也是他救的。
不听他的,还能听谁的。
张枫楚微微一笑,一切尽在不言中。
孙美丽见了他的所作所为,更加对他刮目相看,露出崇拜之色。
稍后,他还发现,有不少流民已经失去了活动能力。
生病、饥饿过度,已经没有一点力气。
别说走,连爬行,张口说话的力气都没有,靠家里人来领粥过去投喂。
没人在身边照顾的话,只能被活活饿死。
张枫楚走向流民之中,近距离的查看起他们的现状。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