宿舍里只听得见键盘敲击的嗒嗒声。
李扬轻轻按下保存键,将《南京照相馆全运作指南》最终版再次保存。
《南京照相馆全运作指南》早已完成,此刻他只是习惯性打开,再次看了一遍,又习惯性的打开必保存。
窗外已是深夜,但他的眼神却异常明亮。
“要开始了!”
他轻声向面前的黑夜说道,仿佛在对自己说,又仿佛在对那个被冻结的电影项目说。
这不是一时兴起的产物,而是从项目启动之初就埋下的种子。
当其他人还在为路川的舆论打压愤愤不平时,李扬一直将全部精力投入到这份指南的撰写中。
“电影不该是一场豪赌。”李扬望着屏幕上密密麻麻的文字,陷入沉思。
他想起了前世记忆中《流浪地球》导演郭帆的做法——
那种将电影拍摄变成精密工程的执着。
虽然这个时代还没有人如此系统地实践电影工业化,但李扬相信,这才是中国电影的未来。
《指南》的核心,是对《南京照相馆》整个项目管理的系统性总结。
它详细到了极致:
前期筹备阶段,包含详尽的剧本分解、分镜脚本、35日拍摄计划表,甚至还有一个精准的预算分配模型。
李扬将每一分钱都计算得清清楚楚,哪里该省,哪里该花,都有理有据。
标准化流程管理部分,制定了各部门协作规范,创新性地提出了“日清日毕”制度——
每天拍摄的素材必须当天粗剪复盘,发现问题立即调整。还有各种突发情况的应急预案,从演员受伤到设备故障,都有详细应对方案。
最核心的是科学与效率至上的理念。
李扬用数据说话,用结果证明:通过精细化管理,小成本也能做出大制作的质量。
他甚至专门写了一章批判传统大制作模式的资源浪费,字字见血,句句戳心。
“那些传统的大导演,所谓的‘大制作’,本质上还是小作坊思维。”
李扬轻声自语,“靠的是堆砌资源和明星,而不是科学的管理和方法论。”
这份指南一旦流传出去,将会在行业内掀起怎样的波澜,李扬心知肚明。
《指南》通过韩三坪和张晓龙的渠道悄然流传后,立即在圈内引发了震动。
中小电影公司的制片人们如获至宝。
先锋影业的制作总监林凡拿到《指南》后,连夜召集团队开会。
“都看看!人家一个学生剧组,项目管理比我们专业十倍!”
他指着“35日计划表”和“成本控制模型”激动地说,“我们之前拍片子,简直就是瞎搞!浪费了多少资源!”
林凡立即决定在公司推行《指南》中的方法:“下一部戏,我们就按这个流程来!看看能不能把成本压缩30%,同时提高效率!”
业内知名制片人江文强看到《指南》后,直接让助理联系中戏,想邀请李扬来公司做内部培训。
“这才是真正懂电影制作的人!很多老油条导演该感到羞愧了!”
他在公司内部会议上说,“以后评估项目,不仅要看剧本和导演,更要看项目管理方案!”
甚至连一些电视台制作部门也开始私下研究《指南》。
东方卫视的一位节目制作人发现,《指南》中的流程管理方法同样适用于电视节目制作,尤其是“日清日毕”和应急预案制度。
然而,最剧烈的反应来自于《南京!南京!》的投资方内部。
在星美传媒的高层会议上,一份《指南》的打印件在会议桌上传阅。
“这东西有点意思啊。”一位副总仔细翻看着。
“要是早看到这个,我们在《南京!南京!》的成本控制上可能会更谨慎一些。”
星美传媒董事长覃宏却面色不虞:“什么意思?觉得我们投《南京!南京!》投错了?8000万制作费用是大投入,但这也是大制作必需的!”
“覃总,我不是这个意思。”副总连忙解释。
“只是觉得这种科学管理的方法确实值得借鉴。你看他们的预算分配模型,多么精细!我们的项目管理相比之下确实有些...粗放。”
会议室里一阵沉默。
另一位高管打破僵局:“其实《指南》里说的有道理。电影不能光靠堆钱,还得讲究方法和效率。我听说中影内部也在讨论这个...”
“够了!”覃宏打断道,“现在《南京!南京!》票房大好,没必要长他人志气灭自己威风。不过...”
他稍微缓和语气,“这份东西确实有些参考价值,可以让我们的制片部门研究一下。”
类似的分歧也出现在中影集团内部。
韩三坪的办公室里,几位高管正在讨论《指南》。
“老韩,你这可是给我们出了个难题啊。”
一位副总苦笑道,“这《指南》确实精彩,但我们现在主推的是《南京!南京!》,这不是打他们脸吗?”
“那倒还好,打的主要是那些传统导演的脸。恩……小作坊,总结的好啊!”韩三坪淡定地喝着茶。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