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的清晨带着一丝清冷,剧组核心成员们被召集到临时充作会议室的宾馆房间。
经过昨日“金陵寻踪”的洗礼,大家的精神面貌明显不同,彼此间多了几分默契,但也带着对即将开始的正式拍摄的忐忑。
李扬没有多余寒暄,直接将一叠装订好的“《南京照相馆》三十五日攻坚计划”分发到每个人手中。
封面上清晰印着的“35天”字样,像一块巨石投入平静湖面,瞬间激起了波澜。
王紫逸第一个跳起来,眼睛瞪得溜圆:“三十五?!扬子,这…这能行吗?刨去刮风下雨、头疼脑热,这不得一天当三天用?”
他嗓门大,道出了许多人心中的第一反应。
然而,当众人带着怀疑翻开计划书后,房间内的嘈杂声渐渐平息,取而代之的是越来越深的翻阅声和偶尔发出的惊叹。
计划书详尽得超乎想象。
它不仅列出了每天要拍摄的戏份清单,更细化到了每场戏的预计拍摄时长、主要演员、核心道具、所需灯光效果、甚至预留出的机动缓冲时间。
后面还附带了风险评估和应急预案。
王紫逸嘟囔着“我靠,真细啊”。
手指飞快地划过属于他制片部门的任务线,从车辆调度到盒饭供应时间,从外联协调到群众演员管理,每一项都清晰列明。
他脸上的质疑迅速被一种“这活儿能干”的兴奋取代。
张晓龙老师看得格外仔细,他戴着眼镜,手指逐行划过涉及自己戏份的安排。
他的眉头先是微蹙,似乎在评估其强度,随后渐渐舒展,最终露出赞赏的目光。
他抬头对李扬说:“李导,计划做得非常专业、系统。
情绪铺垫和拍摄节奏的安排尤其合理。如果真能按此执行,这个目标,并非不可能。”
他的肯定,像一根定海神针,稳住了场子。
吴越老师安静地翻阅着,她的目光锐利,迅速捕捉到关键信息。
看完后,她合上计划书,语气平静却充满力量:“我没问题。”
简单的三个字,传递出强大的专业自信和配合度。
王传君看得最慢,几乎是在研读。
他时而推一下眼镜,时而在某一页停留良久。
终于,他抬起头,非常认真地问李扬。
“李导,第7天下午标注拍摄‘王广海目睹暴行后内心挣扎’的戏,预留了3小时。这个时间长度,是基于对表演难度的判断,还是对技术实现时间的预估?”
李扬早有准备,解释道。
“主要是基于表演难度。这场戏需要极致的情绪层次和爆发力,我需要给你和摄影机足够的时间去捕捉最完美的瞬间。3小时是理想值,但我们有相邻的缓冲时段可以借用。”
王传君听完,沉吟片刻,点头:“判断合理。我接受这个安排。”
陈小纭看到自己前面几天就有不少情绪戏,下意识地有点紧张,手指绞在一起。
但她很快在计划的备注栏里看到了“注意演员情绪疏导,必要时灵活调整顺序”的字样。
她悄悄松了口气,碰了碰旁边的宋轶,小声说:“轶姐,这计划…好像把什么都想到了?我们是不是跟着走就行?”
宋轶的目光则更多停留在李扬身上。
她看到他站在那儿,虽然年轻,但周身散发着一种基于周密思考和强大自信的沉稳气场。
她眼中的最后一丝疑虑也消失了,转化为全力的支持。
她迎着李扬看过来的目光,坚定地说:“需要我们怎么做,你就直接安排。”
没有任何人质疑计划的可行性本身。
这份极致详尽的计划书,以其无可辩驳的逻辑性和前瞻性,征服了每一位专业者。
疑虑化为动力,团队像一台精密仪器,迅速启动,投入高速运转。
第一阶段:磨合与内景(第1-12天) 的战斗正式打响。
核心战场——“吉祥照相馆”内景片场。
李扬的工作模式固化下来,如同上了发条的钟表:
清晨: 第一件事就是与剪辑组查看前一天粗剪的素材,核实进度是否匹配计划,发现问题立即标记。
开工前:发布当日详细到小时的任务单,让每个部门负责人清晰知晓自己的目标。
拍摄中:全身心投入执导和表演,但眼观六路耳听八方,大脑如同高速处理器,时刻评估着整体进度。
收工后:与各组负责人开短会复盘,核查当日进度,解决出现的问题,确保第二天能无缝衔接。
然而,计划再完美,现实总会抛出难题。
难题一:暗房光影。
拍摄暗房戏份时,为了极致还原历史感,坚持使用低照度的红光和有限的单一补光源,拒绝使用现代灯具带来的虚假效果。
但这也意味着布光难度呈几何级数增加,预计的布光时间严重超时,进度表上的红灯第一次亮起。
“启动B预案!”
李扬没有慌乱。他立刻指令灯光师集中攻坚主镜头光效,同时命令B组(由王紫逸协调带队)立刻转移到另一个已布好光的角落,拍摄计划表上次优先的、不需要复杂光效的戏份——诸如苏柳昌摸索照相机构造、金婉仪擦拭相框等细节镜头。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