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议室内的气氛有些凝滞。
李扬看着韩三坪脸上那副吃瘪的表情,知道刚才的话已经起到了效果。
他适时收敛了锋芒,语气转为平和但依然坚定。
"三爷,"李扬缓缓开口,"我其实一直在思考,到底什么才是真正意义上的'大片'?"
韩三坪抬起眼,目光中带着探究。
"您主导的大片计划我一直非常关注。"李扬继续说道。
"但恕我直言,从《英雄》之后的《十面埋伏》、《无极》、《夜宴》、《满城尽带黄金甲》来看,我认为整体上不能算是成功——
无论是在国内外的票房预期、口碑评分,还是所谓国际奖项上,都与投入的巨大资源不相匹配。"
韩三坪的眉头微微皱起,但没有打断。
"从《英雄》开始,它确实开启了一个时代。"李扬客观分析道。
"国内与美丽国双方强力推广下,全球票房达到约1.77亿美元,其中北美票房5370万美元。这无疑是一个突破。"
"但是,"他话锋一转。
"为了这个突破,我们付出了多少?”
“我了解到,为了进入北美主流院线,美方发行商米拉麦克斯公司要求重新剪辑以符合西方观众口味,大幅压缩了影片时长,削弱了原有的哲学意境和文化表达。”
“在分成协议上,中方也做出了巨大让步,实际收益远不如票房数字看起来那么光鲜。"
李扬注视着韩三坪:"这种用创作妥协和利润让步换来的'成功',其代价是否过于高昂?”
“所以,《英雄》更像是一次艰难的破冰,有其历史功绩,但作为商业模式的'大片之路',它从起点就充满了不对等和妥协,难以复制和持续。"
韩三坪的目光变得深邃,似乎想起了当年谈判时的艰难。
"之后的《十面埋伏》北美票房1100万,《无极》更仅有670万,《满城尽带黄金甲》北美票房仅656万美元..."
李扬一一列举,"这些投资动辄数亿的电影,在海外市场几乎都遭遇了滑铁卢。”
“还有像《墨攻》这样的电影,巨资投入,最终却因各种原因根本无法在海外主流市场发行,血本无归。"
他总结道:"三爷,事实一次又一次证明:不是你们不够努力,也不是导演们不认真,问题的核心在于——
欧美主流观众,他们本质上看不上这种'东方式大片'。"
韩三坪终于开口:"那你认为问题出在哪里?"
李扬想了想,用一个通俗的比喻:"我们年轻人有句俗话叫'舔狗不得好死,一直舔一直死'。"
看到韩三坪露出狐疑的表情,李扬立刻解释:"就是'上赶着,没好果子吃'的意思。别人不喜欢、看不起你,你再积极迎合又有什么用呢?"
他深入分析。
"归根结底,人家西方想看的是什么?他们想通过电影看我们的'愚蠢'、'落后',或者符合他们想象的我们,以满足他们的优越感。”
“所以你看那些专拍阴暗面、迎合西方评委口味的所谓'艺术电影'就在国外各种拿奖。"
"可这种拿了奖又有什么用?"
“第一次第二次或许还能靠'国际获奖'的名头骗一下国内观众进场,第三次第四次呢?"
"这些影片的观点本身是狭隘的,严重伤害国内观众的情感,国人怎么会持续认可和买单?"
李扬的语气带着批判,"归根结底,欧美观众和我们是文化背景、价值观念截然不同的两种人。"
韩三坪若有所思地点点头:"继续说。"
"欧美卖座的都是极端的个人英雄主义,一个人甚至单挑全宇宙。"李扬对比道。
"而我们国内的观众,虽然平时各有各的小算盘,但在大是大非、家国情怀面前,那都是敢为人先的。”
“我认为《英雄》当年在国内能创下2.5亿人民币的惊人票房,正是切中了这种'为天下'的集体主义情怀,吃了很大的时代红利。"
"为什么后来学《英雄》模式的大片不灵了?"李扬自问自答。
"因为观众被骗进过一次电影院后,发现这些电影徒有其表,故事空洞,情感虚假,根本不是他们心中想看的那个'大片'。”
“没人喜欢上第二次当!这些电影成了既不中也不西的怪物,两边不讨好。"
韩三坪的表情变得严肃,显然这些话触动了他。
"所以我说,真正的大片,标准只有一个:能让观众心甘情愿走进影院,看完后觉得值回票价、不后悔的电影!"
李扬斩钉截铁地说,"大投资、大明星、大导演、大制作,这些都只是吸引观众的手段之一,而且是辅助手段,绝非核心!”
“事实证明,如果故事讲不好,价值观不与国人共鸣,再大的投入也会失败退场。"
看到韩三平陷入沉思,李扬乘胜追击。
"很多导演把票房失败归咎于'国内市场太小、经济不行',这真是可笑又无耻!纯粹是自己无能却怪环境不好!"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