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月底的北京,暑热渐消,天空是一年中最澄澈的蓝。
首都国际机场的出发层外,那辆熟悉的黑色商务车再次停稳。
赵德明熟练地下车,为后座的詹姆斯·威尔逊拉开车门,脸上依旧是那副练习了无数次的、混合着谦卑与热络的笑容。
他已经记不清这是第几次亲自接送这位二十世纪福克斯的代表了,过去一个多月的反复拉扯、磋商与妥协,几乎榨干了他所有的精力。
漫长的谈判终于尘埃落定,中影与二十世纪福克斯关于《阿凡达》引进与发行的合同总算是敲定了。
不定下来也不行了,日历翻到九月,距离传闻中明年一月的上映窗口,满打满算也就剩下两三个月,留给后续宣发、拷贝制作、影院排映准备的时间已然非常紧张。
对于最终白纸黑字落定的合同条款,赵德明虽然作为非核心谈判成员,无法窥见全部细节,但大体框架和关键让步,他是心知肚明的。
说实话,他对参与最终拍板的领导们谈下来的这个结果,心底深处埋藏着一种强烈的不满。
在他这个具体执行者看来,这几乎是一份“丧权辱格”的协议。
中影方面几乎给出了能给出的所有最优条件:
黄金档期:为《阿凡达》争取到了元旦后第一个周末,也就是从1月4日开始起片,这可是开年的第一个周末。
赵德明私下里特意查过排片表,从这一天往后的整整三周时间里,国内影市堪称一片“荒漠”。
几乎没有一部有分量的国产大片或是有竞争力的引进片定档,意味着《阿凡达》将在这段时间内毫无对手,独占整个市场空窗。
顶级排片:在排片率上,中影也动用了所有能动用的院线资源,承诺给予最顶级的待遇,确保影片在最大范围的银幕上与观众见面。
然而,付出了如此巨大的诚意和资源,中影最终拿到的却仅仅是中国大陆地区的发行代理权。
更让赵德明憋屈的是,他隐约听说,最终的代理分账比例也压得极低,远低于行业内心照不宣的、对于这种A级大片应有的水平。
有传言说,刨去各项成本,中影最终能从票房净收入中分得的比例,可能都不到百分之十几,这几乎是在为好莱坞巨头做嫁衣,赚个辛苦钱。
他赵德明只是个在接待外宾方面有些“特长”的中层干部,在这个临时的项目工作组里人微言轻,没有资格在谈判桌上置喙。
但他心里那杆秤,却执着地认为这个结果“很差”,差到让他觉得中影这边的让步与收获完全不成正比。
不仅如此,这一切与他个人的利益直接挂钩。
如此低的分成比例,折算到他这种级别的员工头上的绩效奖金,恐怕也就比象征性多一点。
除非……除非《阿凡达》能爆出一个超越所有现有现象级电影的票房奇迹,创造一个谁也无法预料的天文数字。
他也只能如此希望,并且祈祷。
否则,他觉得对不起自己近两个月来,对詹姆斯·威尔逊近乎卑躬屈膝的嘘寒问暖、精心安排的迎来送往。
他付出的心理憋屈和劳动成本,在他自己看来,理应换来更丰厚的回报。
不过,与一个多月前詹姆斯初来时那种被李扬包围的态势相比,这次来送机,机场的“含李扬量”倒是显着降低了许多。
那些循环播放《流浪地球》纪录片的广告屏已经换了内容,取而代之的是其他商品的宣传。
他倒是听说,青锋影业的下一部作品……
《绣春刀》马上就要在国庆档上映了。
对于这部电影,赵德明内心并不看好。
“武侠片早就拍烂了,还能拍出什么新花样?”
他不以为然地想。
更何况这并非金庸、古龙那些拥有广泛群众基础的传统武侠IP改编。
他下意识地在心里给这部电影判了“死刑”,“顶天也就1亿票房吧。”
这个念头闪过,连他自己都愣了一下。
在正常的市场评估体系下,这种“三无”产品……
无名导坐镇(路阳此时尚属新人)、无一线明星扛鼎(秦昊更多是文艺片咖)、无知名IP加持,而且还是公认已经没落的武侠题材,能给到5000万的票房预期都算乐观了。
他不得不承认,“青锋出品和“李扬监制”这几个字,仿佛自带一种魔力,一种品质保证和市场号召力的光环,确实能实实在在地拉高他对票房的预期基线。
“要不……”
一个念头在他心底萌生。
“听说李扬和韩总(韩三坪)那边是长期深度合作关系,下次李扬或者青锋再有新项目,是不是可以想想办法,活动一下,挤进跟青锋对接的项目组里去?”
这个想法的诱因很直接——钱。
他听说,李扬做第一部电影《南京照相馆》时,中影这边负责跟青锋对接的普通员工,项目结束后都拿到了让人眼红的大红包。
到了这次《战狼》的合作,更是每个项目组的成员都收获颇丰。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