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夜两点,《流浪地球》的剪辑室里依然灯火通明。
李扬正俯身在调色台前,专注地调整着地下城场景的色调。
屏幕上,冰冷的钢铁结构与温暖的居民区灯光形成强烈对比。
“这里的光影还要再柔和些。”李扬对身边的调色师说,“要让人感受到,即便在世界末日,人类依然在努力营造家的温度。”
就在这时,王紫逸举着手机快步走了进来,脸上带着难以置信的激动:
“扬子,你快看微博!出大事了!”
李扬头也不抬,手指仍在调色台上细微移动:
“等会儿,这个镜头的光影关系还没处理好。”
“不是啊!”
王紫逸直接把手机屏幕凑到他眼前,“你看这个话题阅读量!已经突破1亿了!还有这个,《流浪地球:你不知道的事!》纪录片,全平台点击量已经突破三千万了!”
李扬这才勉强将视线从屏幕上移开,扶了扶眼镜,茫然地看着手机屏幕上滚动的数据:
“我们......又没花钱做营销,这怎么回事?”
他的话音刚落,剪辑室门口突然亮起一道白光。
原来,央视纪录片团队正在拍摄《流浪地球》的幕后花絮,恰好捕捉到了这个瞬间。
镜头里,李扬穿着简单的黑色T恤,头发略显凌乱,脸上还带着通宵工作的疲惫,那双盯着手机屏幕的眼睛里写满了真实的困惑。
这个画面在第二天播出后,迅速被网友截取传播。
有网友在画面上配文:“我就是个拍电影的,不懂这些”,这个梗立即在网络上爆红。
李扬那纯粹专注的形象,与网络上铺天盖地的热议形成了鲜明对比,反而让更多人对他和他的作品产生了好奇。
而这一切的直接受益者,就是《流浪地球:你不知道的事!》这部纪录片。
更令人惊喜的是,这股热潮直接转化为了实实在在的票房收益。
尽管距离正式上映还有近五个月,但在各大票务平台上,《流浪地球》的“想看”人数呈指数级增长,预售票房在话题最热的一周内就突破了5000万,随后稳步攀升。
然而,更令人意想不到的是,这场线上狂欢正在以惊人的速度向现实世界蔓延。
在青岛东方影都,原本计划拆除的地下城场景意外地成为了热门景点。
影城负责人紧急调整计划,推出了“流浪地球片场探秘”活动。
开园第一天,等候入场的游客就排起了长达一公里的队伍。
“我专门从西安坐火车过来的。”
一位大学生兴奋地对着当地电视台的镜头说。
“看了纪录片里李扬导演如何搭建这个场景,我就特别想亲眼看看。
特别是那个重达三吨的钢铁穹顶,在纪录片里看到工人们如何一锤一锤地打造出来,太震撼了!”
场景内,游客们纷纷在主要场景前拍照留念。
最受欢迎的是主角刘启的住所,那里的每一个道具都是按照剧本描述精心布置的。一位中年游客指着墙上的老式挂钟说:
“看!这就是纪录片里提到的那个道具,李扬导演特意从旧货市场淘来的,说是要体现末日之下人们对旧时代的怀念。”
与此同时,票务平台的数据监控显示,在影城开放探秘活动的一周内,《流浪地球》的预售票房又迎来了一波小高峰,新增了2000万预售,总预售票房突破7000万。
与此同时,在北京天文馆,一场名为“《流浪地球》中的科学与幻想”的特别讲座正在举行。
能容纳500人的报告厅座无虚席,连过道都站满了人。
天文馆研究员指着大屏幕上的行星发动机模型说:
“李扬团队在设计这个发动机时,专门咨询了中科院的专家。
虽然现实中我们还没有这样的技术,但其背后的核聚变原理是真实的。”
台下,一位父亲低声对身边的小儿子解释:
“就像讲座里说的,虽然我们现在还不能真的推动地球,但是科学家们正在研究核聚变,也许有一天......”
小男孩睁大眼睛,认真地说:
“那我长大要当科学家,帮李扬叔叔把地球推走!”
这样的场景在全国各地的科技馆、天文馆不断上演。
在上海科技馆,行星发动机的工作原理模型成了最受欢迎的展品;
在成都科技馆,志愿者们穿着特制的“航天服”,为参观者演示太空行走的原理。
教育界的反响更是超出了所有人的预期。
教育部官网发布消息,将《流浪地球》列入中小学生科普推荐片单后,预售票务系统显示,家庭套票的预订量单日激增3000万元,总预售票房顺利突破1亿元大关。
在北京某重点中学的语文课上,老师让学生以“如果地球要去流浪”为题写作文。
令人惊讶的是,学生们不仅展现了丰富的想象力,还表现出了惊人的科学素养。
“我要造一个超级大的发动机,用月球当燃料!”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