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议在短暂的休息后,正式进入了具体项目的议事流程。
作为青锋影业2009年度“一剑光寒十四州”计划中,预定最早与观众见面的作品,《北京爱情故事》自然而然地成为了第一个被详细讨论的议题。
作为这个项目的导演兼主要执行人,陈思铖深吸了一口气,既兴奋又难免紧张。
他再次回忆起李扬将《北京爱情故事》这个项目交到他手上时情境。
那是一种被巨大信任包裹着的、近乎晕眩的喜悦与随之而来的沉重压力。
他没想到,李总会如此看重自己,竟将青锋导演团独立执导的第一部电影机会,给了并非科班导演出身、更多以演员身份为人所知的自己。
思绪不由得飘回到过往的岁月。
他是演员出道,早年也曾凭借眉清目秀的模样在几部戏里混了个脸熟。
但岁月不饶人,随着年龄增长,他自觉脸盘愈发显大,在大银幕上愈发缺乏优势。
作为一个自我认知非常清晰的人,他深知自己在演员这条路上的天花板已经触手可及,未来若想继续留在影视圈,转向幕后是必然的选择。
这些年,他努力提升着自己作为导演的各项能力,认真维护着圈内的人脉关系,出入各种酒局饭局。
回想起来,在那些和各路人物推杯换盏的日子。
那些与女人在酒桌上拉扯、应酬的本事就是当时练就的。
但心心念念的电影投资,却是一分钱也没能拉来。
他仅仅是想获得一个机会,证明自己不仅能演,更能导。
他能用电影讲故事,甚至能用电影挣钱。
但现实残酷,他虽然在演员领域有些许名气,却远未达到一线水准。
一个半路出家的演员想转行做导演?
在大多数人看来,这无异于天方夜谭,没有人相信他能拍好,更没有人相信他的电影能赚钱。
因此,当青锋影业,当李扬向他抛出橄榄枝,尤其是明确表示可以让他“独立执导”一部电影时……
陈思铖只觉得一股热流直冲眼眶,这个自认经历过不少风浪的男儿汉,当时差点就没忍住夺眶而出的泪水。
他太需要这个机会了。
加入青锋之后,他更是感觉自己进入了一个全新的世界。
这里的学习氛围和知识体系,是他在电影学院或其他剧组都未曾体验过的。
尤其是李扬亲自梳理、撰写的那套关于“电影工业化全流程”的内部资料。
当陈思铖拿到那份装订成册的文件时,简直就像一名在江湖上摸索前行的新手,偶然捡到了深藏于老林古洞中的武林秘籍。
他将这份资料常伴身旁,一有空闲便细细研读、揣摩,每一次阅读都有新的收获。
即便感觉自己已经学到了很多,当真正着手负责《北京爱情故事》时,陈思铖也不敢有丝毫大意。
青锋导演团有一个不成文的传统:
先由李扬提出一个项目的总体思路和核心基调!
然后由项目具体执行人拿出剧本第一稿,再拿到集体会议上,由所有导演共同研判,查缺补漏,碰撞想法,最终才能形成拍摄定稿。
而且,剧本一旦定稿,原则上不允许进行大的改动,若确有调整必要,必须经过李扬同意方可执行——
李扬对此拥有一票否决权。
对于这套流程,陈思铖觉得再正常不过。
在他心里,无论李扬如何自称是“青锋导演团的普通一员”,他都把自己的位置摆得很正。
“一日为总,终生为总。”
他甚至暗自渴望,希望能被视为“李家门徒”。
但在李扬没有明确表态前,他不敢有丝毫逾越,只能将这份敬仰与感激埋在心底。
为了不负李扬的信任,也作为青锋导演团集体亮相的“第一枪”。
陈思铖觉得,自己这部电影,首要目标不是追求艺术上的惊世骇俗或票房上的大红大紫。
而是“稳扎稳打,但求稳赚不赔”。
基于这个略显保守的思路,他将《北京爱情故事》设计成了一个“拼盘故事”。
通过几对处于不同人生阶段、拥有不同爱情状态的都市男女,来共同描绘一幅当代北京的“爱情浮世绘”。
演员选择上,他打算邀请一批有观众基础但性价比高的演员。
他脑子里迅速过了一遍合适的人选,琢磨着哪些演员是“戏好、价不高”的代表。
他甚至暗自期望,如果能请动李总和宋轶宋总来饰演内地部分的一对情侣,那无疑是话题和品质的双重保障。
想到这里,他脑海里又不自觉地闪过一个清丽的身影……
那个最近认识的、名叫丫丫(佟丽娅)的演员,气质温婉,与剧本中某个角色颇为契合。
“哎,刚认识的丫丫真不错……
不对,打住!”
他立刻在心里告诫自己,“我得先凭借这部戏在青锋站稳脚跟,才有能力提携别人,带着她一起飞。”
因此,在会议上,当李扬问及《北京爱情故事》的演员构想时,陈思铖压下心中杂念,如实汇报了自己的想法。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