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来到2009年1月7日。
一辆黑色商务车在华东地区的高速公路上疾驰,车内弥漫着混合着疲惫与兴奋的特殊气氛。
李扬揉了揉太阳穴,目光扫过笔记本电脑上的票房数据曲线。
腊八节过后,《战狼》的票房如同坐上了火箭,连续多日突破8000万大关。
第十一天依然稳健。
总票房在8000万,累计票房已突破8亿大关。
这个数据在各大平台上,不用通过中影,普通网民都可以查到了。
但李扬还要实时关注其它数据,所以他依然要求中影那边实时更新。
比如第十一天的具体数据为:
单日总票房:8000万;
累计总票房:8.01亿;
全国排片占比:59.0%;
全国平均上座率:72.7%;
全国当日观影总人次:320万。
其实,尽管从1月4号起,来了连续三天的票房小高朝,但是全国排片占比是以每天0.5个百分点在下降的。
而高上座率其实和这个排片占比下降有一定关系。
说明院线在有意识的更合理的释放《战狼》的排片空间给其它电影。
只是不知道,在他们看来哪个排片数据是比较合理的。
既能给别的电影一点生存空间,又不浪费《战狼》的观影需求。
事实上,第十二天的全国排片数据,李扬已经拿到了,果然再次下降了0.5个百分点,来到了58.5%。
但这些数据,随着上映时间的不断延长,其它人已经有些麻木了。
他们关注更多的,只是当天票房是多少,累积票房是多少。
“1月6号又是八千万?”
副驾驶座上的王紫逸回头问道,声音里带着不敢相信的喜悦。
“上映以来,这是第四个八千万了。”
“其中三个,是这几天达到的。”
“各方口碑和观影需求,在这三天爆炸了。”
“我估计,从今天开始,数据会持续下降了,就是不知道下降会有多快,多久之后能见底。”
“这是《战狼》能否长线作战,持续收割票房的关键。”
李扬平静地回答。
吴晋靠在车窗边,望着窗外飞速掠过的田野。
他轻声说:“《战狼》已经非常成功了,我到现在还觉得像做梦一样。
当年我在香港拍戏,从来不敢想象一部国产电影能创造这样的成绩。”
宋轶细心地整理着下一场路演的物料,接上了吴晋的话题。
“晋哥,这说明观众认可我们的努力。
你那些不用替身的打戏,观众都看在眼里。”
车子驶入南京城区,王紫逸刷着手机,突然坐直了身体。
“等等,《赤壁(下)》提档了?”
他提高嗓门,“原定1月15日上映,现在提前到1月8日,明天就上?”
车内顿时安静下来。
吴晋皱起眉头,接过王紫逸递来的手机,屏幕上赫然是《赤壁(下)》提档的官方公告。
“这个时候提前一周上映,这不太常见啊。”
要知道,战狼上映这么长时间,其实没什么有份量的电影上映。
大家都好像约好了似的,想要避开《战狼》的锋芒。
“这个时候提档上映,《赤壁》的制作方在想什么呢?”
吴晋将手机还给王紫逸,语气中带着一丝疑惑。
王紫逸半开玩笑地说:
“他们这该不会是冲着我们来的吧?
难道是想狙击《战狼》?
看见《战狼》票房这么火,就想来分一杯羹?
我们《战狼》的威名何在啊,快放京哥!”
吴晋却没有接这个玩笑,而是沉思片刻。
说道:“我在港圈呆过,这一招其实是香港电影常用的市场策略。
1992年,《东成西就》就是为了应对市场竞争,在极短时间内拍摄完成并提档上映,后来反而成为经典。”
他顿了顿,继续道:
“而且你们注意到没有?
最近网络上,凡是有关《战狼》的帖子、视频,下面总有人有意无意地提到《赤壁》。
与其说是狙击,不如说,他们可能是在借《战狼》的热度来造势。”
“就是来蹭局势背……”
王紫逸不像吴晋在港圈混过,和港圈没有什么感情,说起话来,就不像吴晋那样,那么委婉了。
吴晋其实还有一点没说。
很多评论在捧《赤壁》的同时,也在有意无意地贬低《战狼》。
这种“踩一捧一”的手法,在娱乐圈,并不少见。
特别是港圈,那里地方小,竞争特别大。
很多人无所不用其极。
但作为一个在港圈混迹多年的演员,他对那些香港大导演仍抱有滤镜。
实在不愿相信像吴宇森这样享誉国际的大导演会亲自操盘这种小动作。
如果有,也一定是下面的制片和宣传公司搞的鬼。
李扬一直安静地听着,此时才开口。
“晋哥观察得很准。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