费伦传奇:大卫的三十年崛起之路
第一章:郡城学堂的泥土气息(18-20岁)
郡城中级魔法学堂的穹顶镶嵌着会呼吸的“星晶”,白天吸收日光,夜晚便化作流动的星河。但大卫总觉得,这里的魔法气息再璀璨,也比不上青风谷麦田里混着泥土的清新。他背着帆布包站在学堂门口时,帆布边缘还沾着家乡的麦壳——那是母亲塞给他的“护身符”,说带着泥土,就不会忘了根。
“新生报到处在那边,”引路的学长指了指挂满水晶灯的长廊,语气里带着不易察觉的轻视,“看你的包,是西境来的农民学徒?”
大卫攥紧了怀里的大地之核,没说话。他知道郡城的学徒大多来自商人或小贵族家庭,像他这样的农民子弟不到十分之一。但当他看到报到处墙上挂着的帝国标语——“魔法面前,众生平等”时,又挺直了腰板。这是永恒帝国的立国之本,从初代皇帝推行“普惠魔法法案”起,就刻在每个魔法学堂的墙上。
负责登记的是位穿着精致法袍的女法师,看到大卫的推荐信上有玛莎导师的签名,眼神柔和了些:“青风谷来的?玛莎导师可是我的前辈。”她递给大卫一枚铜制徽章,“这是你的‘进阶学徒’凭证,能免费使用学堂的‘元素池’和‘实战模拟场’。不过记住,每周的‘帝国法规课’不能缺席——魔法再强,也要懂规矩。”
中级学堂的课程远比启蒙学堂复杂。清晨在“理论大厅”学习《高阶元素转化公式》,午后在“实战场”练习魔法与武技的结合,傍晚还要去“帝国历史馆”研读《普惠法案三百年》。大卫的天赋不算顶尖,但他有个别人没有的本事:总能把最晦涩的魔法理论和土地联系起来。
“火元素的爆发公式,其实和麦秸堆的燃烧原理一样,”他在笔记里写道,“关键是控制‘供氧’——魔力流动的节奏,就像给火堆扇风的频率。”这种“接地气”的理解方式,让他在“元素操控课”上总能最快掌握精髓。
除了魔法,他还主动选修了“帝**基础武技”。这是永恒帝国的特色教育——推行“魔武双修”制度,要求魔法学徒必须掌握基础格斗术,战士也要学习辅助魔法。负责武技课的是位退役的帝国老兵,看到大卫挥剑时总带着挥镰刀的弧度,非但没批评,反而眼睛一亮:“这是‘农夫劈砍’的变种?发力稳、重心低,适合持久战!”
老兵给了他一本《帝**基础剑术改良手册》,里面收录了各地民间武技与军阵技巧的融合案例。大卫照着手册练习,把青风谷收割时的“旋身挥镰”化作剑招,又用土系魔法在脚下凝结“防滑石”,渐渐练出了独有的“土剑流”风格——剑招沉缓如耕地,魔力爆发如破土。
两年后,在中级学堂的结业考核中,大卫用“土剑流”击败了三位纯武技学徒,又以“精准灌溉术”改良版的“高压水箭”通过魔法考核,成为全学堂唯一同时获得“六级魔法学徒”与“三级战士”认证的毕业生。
毕业典礼上,校长亲自为他佩戴徽章,语重心长地说:“在帝国,魔法不是贵族的玩物,武技不是暴徒的工具。它们是让费伦变得更好的工具——就像你用魔法灌溉庄稼,用剑保护田地。”
大卫低头看着徽章,突然明白:郡城的星晶再亮,终究要照在土地上才有意义。他的魔法里,永远带着青风谷的泥土气息,这不是落后,而是永恒帝国赋予每个普通人的、最扎实的根基。
第二章:边疆屯田区的铁与火(20-25岁)
永恒帝国的“边疆开发计划”招募年轻魔武人才时,大卫是第一个报名的。分配地“黑岩岭”是刚从兽人族手里收回的土地,寒风卷着沙砾,能吹透最厚的皮甲。但当大卫看到规划图上标注的“可开垦农田”时,眼睛亮了——这里的土壤虽然贫瘠,却藏着旺盛的生命力,就像当年青风谷刚开荒时一样。
屯田区的制度是帝国独创的“军民一体制”:白天是农夫,用魔法改良土壤、种植耐旱作物;夜晚是哨兵,轮值巡逻,抵御偶尔反扑的兽人小队。大卫的“土系魔法”在这里派上了大用场——他改良的“深层松土术”能让雨水渗入地下三米,“岩石转化咒”能把黑岩岭的碎石变成肥沃的腐殖土。
“大卫队长,东边的水渠又被沙砾堵了!”屯田兵喊他时,他正用“硬化术”加固栅栏。
大卫挥挥手,让士兵们让开。他没有直接清理沙砾,而是取出魔杖在渠边画出复杂的咒纹——这是他结合“土系固化”与“水流引导”创造的新法术“活水渠”。咒纹亮起时,水渠两侧的泥土自动向内收缩,形成光滑的内壁,水流带着沙砾自动冲向末端的沉淀池。
“这法术要是推广到全帝国,干旱区的收成能涨三成!”负责后勤的军需官惊叹道。
但边疆的生活不止有农田。某个满月夜,兽人族的“血狼部落”突袭屯田区,他们的萨满祭司能召唤雷电,战士的巨斧上裹着狂暴的斗气。巡逻队的警报声刚响起,大卫就提着剑冲出营房——他的剑在月光下泛着土黄色的魔力光泽,那是“硬化附魔”的效果。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