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海梗着脖子,从他爹身后探出头,像只刚出壳的小鹅,“咋不敢?”
“好样的!”周围的人都赞起来,“这娃有种!”
“忠楜,你家这小子,将来准有出息!”
“比他爹还强!”
姬忠楜急得直搓手,烟袋锅都忘了往嘴里塞。
“他懂个啥!毛都没长齐!井底下黑咕隆咚的,吓也吓傻了!”
“爹,我懂!”
永海瞪着他爹,眼睛亮得很,像两盏小灯笼。
“我能行!”
有人找来了根粗麻绳,在永海腰上缠了几圈,打了个结实的结,绳子勒得他肚子有点疼,像被蛇缠住了。
“娃,别怕,我们拽着绳呢,你下去摸着箱子,把绳子拴牢了就喊一声,我们就拉你上来。”
刘文书在旁边叮嘱,声音放得很柔,像哄自家娃。
永海点点头,深吸了口气,空气里的焦糊味呛得他咳嗽了两声。
井里黑乎乎的,一股子霉味,还有点土腥味,像埋在地下的老树根。
他被慢慢往下放,脚踩着湿滑的井壁,冰凉的土渣掉在脖子里,凉飕飕的,像小虫子在爬。
心里有点发慌,像揣了只兔子,怦怦直跳,但更多的是一股劲。
像上次挖坑捉弄羌忠远时的那股劲,憋着股不服输的气,非要干成不可。
井底不大,果然转不开身,胳膊都伸不直,像被关进了小笼子。
永海摸索着,脚底下踢到个硬邦邦的东西,上面还带着金属把手,冰凉冰凉的,像摸到了蛇的鳞片。
他凭着感觉,把绳子在把手上绕了几圈,又打了个死结,打得比他娘给弟弟系鞋带还紧,生怕松了。
“好了!”
他仰头喊,声音在井里打着旋,有点发闷,像从地底下传出来的。
上面的人“嘿哟嘿哟”地把他拽了上去,像提溜着一只小耗子。
永海一出井口,浑身都是土,脸上沾着灰,像只刚从泥里钻出来的小泥鳅。
但他眼睛亮得很,得意地看着他爹,嘴角撇着。
像在说“你看,我能行吧”。
那神情,比得了糖还甜。
“好小子!真行!”!
刘文书拍着永海的头,笑得满脸褶子都堆在了一起,像朵开败了的菊花。
“说吧,想要啥奖励?
公社给你记一功!
给你扯块布,做件新褂子咋样?
蓝的,跟干部穿的一样!”
永海把头摇得像拨浪鼓,
“不要。”
他才不要新褂子,去年那件打补丁的还能穿。
“那你想要啥?”
刘文书挺意外,这娃跟别的不一样,别的娃见了布眼睛都直了,像饿狼见了肉。
“随便挑,那边有些没烧透的东西,你看上啥拿啥。”
永海眨巴着眼睛,四处瞅了瞅。
别人都盯着那些还能穿的布料、能用的家什。
有的偷偷往怀里塞,被干部看见了又赶紧拿出来,脸涨得通红。
他却跑到一堆垃圾边,蹲下来扒拉。
那堆垃圾里全是烧焦的纸片、烂木头,还有几本烧得没了边角的硬皮本。
黑乎乎的,像被踩烂的乌龟壳,边角都卷了起来,沾着黑灰,一碰就掉渣。
永海捡起一本,那本子硬壳烧得卷了边,边角都没了,但里面的纸还能看出些白茬,用手指捻捻,还挺结实,能写字。
“我要这个。”
“傻娃!那是啥破烂!”
姬忠楜赶紧拉他。
“这能当啥用?
擦屁股都嫌硌得慌!”
“能写字。”
永海把本子抱在怀里,像抱着宝贝,生怕被人抢了去
“字不能写在手上啊。”
他早就想要个像样的本子了。
以前都是在地上划,或者用烧焦的木棍在墙上写,有了本子,就能好好写字了。
刘文书也笑了,蹲下来看着他,眼睛里闪着光。
“这娃,怪得很!行吧,你要就拿去吧,多拿几本也行。”
永海又挑了几本烧得轻些的,紧紧抱在怀里,怀里像揣了团火,暖烘烘的。
跟着他爹往家走,姬忠楜边走边骂:
“你个憨货!放着好东西不要,捡些破烂!那布做件褂子,能穿好几年!”
永海却不吭声,只是把本子抱得更紧了,小胳膊勒得发酸,也舍不得松。
那些硬壳本,后来被他用了好久,用毛笔写,用铅笔写,写满了字。
弟妹们又接着用,正面写完写反面,直到纸都磨破了,露出里面的瓤,还舍不得扔。
那焦糊味,仿佛也浸进了字里行间,成了他心里头一点执拗的念想。
提醒着他,字得写在纸上,才能立得住,人也一样,得站得稳,才能走到河东去。
这事没过几天,公社广播站真的播了。
大喇叭挂在村头的老槐树上,“滋滋”响了几声,像蚊子叫,就传出播音员的声音,字正腔圆的。
说福缘公社有个叫姬永海的娃,勇敢下井抢救国家财产,还只要几本破本子学习,是个爱学习、爱集体的好榜样。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