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8章:阻力再现:企业成本与发展观念的冲突
会议室里的空气,仿佛被抽干了,只剩下闪光灯爆闪时发出的“咔嚓”声,和摄像机镜头转动时细微的电流声。
所有的光,所有的镜头,所有的目光,都凝聚在同一点——曹金华那张已经毫无血色的脸上,以及他面前那份薄薄的,却仿佛有万钧之重的《倡议书》。
曹金华感觉自己像一个被剥光了衣服,绑在广场中央示众的囚犯。周围的每一道目光,都像是一根滚烫的钢针,扎在他的皮肤上。他甚至能清晰地感觉到,那台市电视台的摄像机镜头,正贪婪地捕捉着他脸上每一丝肌肉的抽搐。
签?
这两个字在他脑海里一闪而过,随即就被一个巨大的恐惧所吞噬。
那不是一份倡议书,那是一份卖身契!是一张会源源不断吸走华源化工利润的吸血纸!林枫那套“生态补偿金”的说法,听起来冠冕堂皇,但曹金华用脚趾头想都知道,一旦开了这个口子,未来就是个无底洞。今天可以核算排污量,明天就能核算废气,后天就能核算噪音。他辛辛苦苦打下来的江山,难道就是为了给政府的环保政绩买单?
不签?
这个念头同样让他脊背发凉。
当着县委书记的面,当着全县几十个部门一把手的面,尤其是当着市电视台的摄像机……他如果敢说一个“不”字,明天,不,可能今天晚上,他曹金华就会成为全市、甚至全省的“反面典型”。一个唯利是图、罔顾民生、污染家乡的黑心资本家。
他能想象到新闻的标题会怎么写:《亿元利税企业主,拒绝为母亲河买单!》。
一旦被贴上这个标签,他以后还怎么在清源县混?银行的贷款,政府的扶持,税务的优惠……所有的一切,都可能化为泡影。
林枫这一手,太毒了。
他不是在征求意见,他是在将自己的军。他用民意和媒体做炮架,用环保和民生做炮弹,把自己轰到了一个进退维谷、左右都是悬崖的绝境。
曹金华的额角沁出了细密的汗珠,他那只夹着雪茄的手,不知不觉间已经握成了拳头,名贵的古巴雪茄被捏得变了形。他的大脑在飞速运转,寻找着哪怕一丝一毫的破局之法。
他不能硬顶,也不能屈服。他必须拖,必须把这个烫手的山芋,从自己手里扔出去。
“林县长……”曹金华终于开口了,声音嘶哑得像是砂纸在摩擦,“你这份倡议书,我……我个人,是百分之百支持的。保护环境,是我们每个清源人义不容辞的责任嘛。”
他先是给自己戴上了一顶“高帽子”,脸上挤出一个比哭还难看的笑容。
“但是,”他话锋一转,声音里带上了一丝委屈和为难,“林县长,你也要体谅我们企业的难处啊。华源化工不是我曹金华一个人的,它关系到上千个家庭的饭碗。搞环保技术升级,那不是嘴上说说,那是要投入真金白银的,几千万、甚至上亿的资金投进去,几年都未必能看到回报。”
他开始卖惨,试图博取同情,将矛盾从“要不要环保”转移到“搞环保的成本谁来承担”上。
“而且,这个‘生态补偿金’怎么算?谁来算?标准是什么?这些都是非常专业、非常复杂的问题。我觉得,我们不能这么草率,不能凭着一腔热情就拍脑袋做决定。我建议,我们应该先成立一个由专家、企业代表、政府部门共同组成的评估小组,对这个补偿金的核算标准,进行详细、科学的论证。等论证出了一个大家都能接受的方案,我们华源化工,一定第一个响应!”
好一招“拖字诀”。
在座的都是官场老手,一听就知道曹金华的路数。成立小组,进行论证,这是最常见的拖延战术。一个小组论证个一年半载,等这阵风头过去了,林枫这个年轻的副县长说不定早就调走了,到时候一切还不是照旧?
一些原本紧张的局长,心里悄悄松了口气。他们就怕林枫和曹金华当场撕破脸,闹到不可收拾。现在曹金华服了软,给了台阶,这事就好办了。
林枫看着曹金华的表演,脸上依旧挂着那抹温和的笑。他仿佛早就料到了对方会这么说。
就在林枫准备开口,彻底堵死曹金华的退路时,一个声音从旁边响了起来。
“我同意曹总的意见。”
众人循声望去,说话的是常务副县长,王建民。
王建民五十出头,头发梳得一丝不苟,戴着一副金丝眼镜,看起来文质彬彬。他是县政府里资格最老、仅次于县长的二号人物,分管的正是工业和经济。多年来,他与曹金华这些本土企业家关系匪浅,被认为是县里“工业派”的代表人物。
此刻他开口,分量自然不同。
“林枫同志年轻有为,有魄力,有想法,这是好事。”王建民先是肯定了林枫一句,随即话锋一转,带着一种长辈教导晚辈的口吻,“但是,我们做工作,尤其是经济工作,光有热情是不够的,还要讲究方式方法,要循序渐进。”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