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9章:县委书记的肯定:林枫的文化情怀
高强的问题像一根细针,悄无声息地刺向了喧嚣气氛中最脆弱的神经。
周围的掌声尚未完全平息,赵铁山眼中那团火光依旧明亮,可这个问题一出,空气仿佛瞬间被抽走了一半,变得稀薄而滞重。
周建国脸上的血色“唰”地一下褪得干干净净。他下意识地往前迈了半步,想挡在林枫身前,却发现自己的腿有些发软。
鸿远集团的“项目协调费”,这是县里官场一个半公开的秘密。没人敢拿到台面上说,但大家都心知肚明。钱东来输了项目,但如果能把这盆脏水泼到市里某些人身上,再把林枫拖下水,指责他为了个人政绩恶意破坏“正常商业规则”,那就能搅起一场谁也无法独善其身的大风暴。
高强这是在递刀子,也是在试探林枫的刀会不会接。
林枫的目光从高强那双锐利的眼睛上移开,落在了他手中那本已经合上的笔记本上。
“高记者,你这个问题,问得很好。”
他开口了,声音不大,却让周围几个竖着耳朵的人都听得清清楚楚。
“但是,你问错人了。”
高强眉头一挑。
“协调,是为了消除分歧,达成共识。一个从根子上就错了的项目,一个要毁灭城市记忆来换取短期利益的方案,它和我,和清源县未来的发展方向,不存在任何需要‘协调’的可能。所以,有没有这笔钱,怎么用这笔钱,对我来说,没有任何意义。”
林枫的语气平静得像在讨论天气,他看着高强,话锋微微一转。
“至于这笔钱本身是否存在,那是纪委和监委的职责范围。我的职责,是让这条老街活起来,让赵师傅的炉火旺起来,让老百姓的腰包鼓起来。高记者,你是省报的首席记者,我想,您今天来,更关心的应该也是后面这些问题,对吗?”
一番话,不软不硬,却滴水不漏。他没有否认,也没有承认,而是直接站在了更高的维度,重新定义了谈话的格局。他把自己和那笔“协调费”彻底剥离开,同时又给高强戴上了一顶“关心民生”的高帽子。
你高强是来做深度调查的,还是来当商业斗争的打手的?你自己选。
高强盯着林枫看了足足有五秒钟。这个年轻人,比他想象中还要难对付。他那张看似无害的脸上,藏着与年龄不符的通透和老练。
他终于收回了目光,没再追问,只是点了点头。
“受教了。”
他转身走向自己的车,没有再和任何人打招呼。市电视台的刘主任见状,也赶忙结束了拍摄,带着队伍跟了上去。
看着两辆车驶出老街,周建国长长地吁出一口气,感觉后背的衬衫都湿透了。
“吓死我了……这姓高的,真是招招致命。”他拍着胸口,心有余悸,“不过,你刚才那几句话,说得真他娘的提气!”
林枫笑了笑,没说话。他脑海中,高强头顶的民心值,已经从【-25,偏见/审视】悄然变成了【-5,困惑/重估】。
虽然依旧是负数,但那致命的“偏见”二字,已经消失了。
两天后,许州市电视台晚间新闻,用长达八分钟的黄金时段,播出了名为《古城新生:清源县南薰老街的活化之路》的专题报道。
镜头从老街斑驳的墙壁、光滑的石板路缓缓摇过,定格在赵铁山专注的侧脸、王大娘灵巧的剪刀、以及戏台上老太太如泣如诉的唱腔上。画面里,游客的笑脸,孩子们的奔跑,新旧业态的和谐共生,构成了一幅极具冲击力的生动画卷。
报道一经播出,立刻在许州市引起了不小的轰动。许多市民打电话到电视台,询问南薰老街的具体位置,表示周末一定要去看看。清源县这个平日里在市里没什么存在感的小县城,一夜之间成了网红打卡地。
然而,所有清源县的干部,真正关心的,都不是这份注定会成功的市级报道。他们在等,等那份来自省城的报纸,等那支“铁笔杆”的最终裁决。
又过了一天,《中州日报》第四版,一个不算起眼、但分量十足的“深度观察”栏目,刊登了一篇署名高强的文章。
文章的标题,既不是预想中的批评,也不是简单的表扬,而是《“场景思维”下的文化破局——清源南薰老街模式的冷思考》。
县委书记陈建国的办公桌上,就摊着这张报纸。
他没有先看内容,而是先被这个标题吸引了。“场景思维”,这个词,他不久前才从林枫的口中听到过。
他戴上老花镜,逐字逐句地读了下去。
文章的开篇,并没有描绘老街的热闹景象,而是用一种冷静到近乎刻薄的笔触,剖析了当前许多地方搞文旅开发的通病——“空间思维”的陷阱。斥巨资造假古董,用千篇一律的商业模式,将独特的地域文化,异化成可以快速变现、却毫无灵魂的“商业盒子”。
笔锋犀利,一针见血,正是高强惯有的风格。看到这里,秘书小王的心都提到了嗓子眼,生怕下一段就话锋一转,把南薰老街当成反面典型来批判。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