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8章:深入文化:历史的沉淀与呼唤
次日清晨,天刚蒙蒙亮,周建国的办公室就亮起了灯。当林枫走进自己办公室时,看到周建国顶着两个硕大的黑眼圈,正把两摞厚厚的卷宗小心翼翼地放在他的办公桌上。
左边一摞,纸张崭新,封面印着《清源县历史文化遗产普查报告》,是连夜从文广旅局调取并整理的。右边一摞,纸页泛黄,边角卷曲,散发着一股陈旧的味道,正是鸿远集团那个老城改造项目的全部卷宗。
“我的林大县长,你可真是要我的老命。”周建国打了个长长的哈欠,眼泪都流了出来,“我一晚上就睡了两个钟头,梦里全是推土机和古建筑,两边在我脑子里打架。”
林枫给他递过去一杯热茶:“辛苦了,周哥。”
“辛苦倒是不怕,我怕的是你。”周建国接过茶杯,却没有喝,他压低声音,神情是前所未有的严肃,“林枫,卷宗我给你拿来了,但我必须再劝你一句。这事,是铁板钉钉的。前任县长主导,常委会通过,程序上毫无瑕疵。鸿远集团的钱东来,那是在市里都有路子的人。你现在动这个,不是捅马蜂窝,是想把天捅个窟窿。”
林枫没有说话,只是伸手拿起了左边那份崭新的普查报告。
周建国看他这副油盐不进的样子,急得直搓手:“我知道你心疼那些老房子,可这事得讲究方式方法。你现在最重要的是什么?是迎接省里的考察!是让陈书记和王书记看到你的成绩!这才是你的根基!根基稳了,以后有的是机会去管那些老房子。现在节外生枝,万一……万一考察出了岔子,你之前所有的努力,全都白费了!”
林枫翻开报告,目光落在第一页的统计总表上。
清源县,现有不可移动文物点,共计72处。其中,省级文物保护单位,0处。市级,2处。县级,18处。剩下的52处,为“尚未核定等级的不可移动文物”。
报告的附注里用小字写着:72处文物点中,保存状况评级为“差”和“较差”的,合计61处。
林枫的手指在那两个数字上轻轻点了点。
“周哥,你觉得,什么是根基?”他忽然抬起头问道。
周建国愣住了:“什么意思?”
“一个地方的GDP是根基,老百姓的钱袋子是根基。教育、医疗、交通,这些都是根基。”林枫的目光平静而深邃,“可一座城市的历史,它的文脉,难道就不是根基吗?”
他合上报告,站起身:“如果为了保住我自己的‘根基’,就要眼睁睁看着清源县的‘根基’被挖断,那我这个副县长,当得还有什么意思?”
周建国张了张嘴,所有劝说的话都堵在了喉咙里。他看着眼前的林枫,忽然觉得有些陌生。这个年轻人身上,有一种超越了官场得失的执拗,一种近乎天真的理想主义。可偏偏是这种执拗,让他一路走到了今天。
“行吧,我不管你了。”周建国泄了气,一屁股坐回沙发上,“反正船是你掌舵,撞了冰山,我陪你一起喂鱼。”
林枫笑了笑,拿起外套:“帮我备车,去文广旅局。”
清源县文化广播电视和旅游局,坐落在一条不起眼的小街上,办公楼有些年头了。局长何平是个年近五十的微胖男人,头发梳得一丝不苟,看到林枫亲自登门,显得有些受宠若惊。
“林县长,您怎么亲自过来了,有什么事打个电话,我过去汇报就行。”何平又是让座又是泡茶,十分殷勤。
林枫开门见山:“何局长,你们局里,对古建筑最有研究的专家是哪位?”
何平愣了一下,随即脸上露出一丝苦笑:“专家……谈不上。局里就一个干了一辈子文物普查的老同志,叫古长青。不过他那脾气……有点怪。”
“带我去见见他。”
在办公楼最角落的一间小屋里,林枫见到了古长青。一个瘦高的老人,戴着深度近视眼镜,正趴在一张大桌子上,用一支极细的毛笔,修复一幅残破的古画。屋子里堆满了各种发黄的图纸和书籍,空气中弥漫着墨汁与旧纸混合的味道。
“古老师,林副县长来看您了。”何平在门口小心翼翼地喊了一声。
古长青头也没抬,只是不耐烦地摆了摆手:“没看我正忙着吗?天大的事也等我把这笔画完。”
何平的脸涨得通红,尴尬地看向林枫。林枫却不以为意,饶有兴致地看着古长青笔下的画。那是一幅山水图,画中一座塔已经残缺了一半,古长青正在用细如发丝的笔触,一点点地补全塔身的线条。他的手很稳,神情专注得仿佛整个世界只剩下眼前这一方画卷。
林枫没有打扰他,就这么静静地站着,看了足足十分钟。
直到古长青落下最后一笔,长舒一口气,直起腰来,才仿佛刚发现屋里多了两个人。他扶了扶眼镜,审视地打量着林枫。
【姓名:古长青】
【身份:清源县文广旅局,文物研究员】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