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9章:县委书记的肯定:林枫的全局观
挂断电话,林枫的办公室里重归寂静。
窗外,夕阳的余晖给县委大楼的琉璃瓦镀上了一层温暖的金色。电话听筒里,陈建国书记那沉稳中透着振奋的声音仿佛还在耳边回响。
市长关注,这四个字的分量,在清源县的政治生态里,足以压得任何一个干部喘不过气。但林枫的心湖却只起了几丝涟而未散的涟漪。他走到窗边,俯瞰着楼下逐渐亮起的路灯和行色匆匆的下班人群,脑海里没有即将面见大领导的忐忑,反而在推演着凤山镇卫生院下一步的人员培训计划和药品集采方案。
对他而言,市长的关注是结果,不是目的。
当他敲开县委书记办公室的门时,陈建国正站在巨大的办公桌后,手里拿着的正是那份今天在安州市引起轩然大波的《安州市晚报》。
报纸的头版,林枫那张在规划图前沉思的侧影照片,被放得很大。照片里的他,神情专注,背景是纵横交错的线条和密密麻麻的标注。
“来了,坐。”陈建国没有抬头,只是用下巴指了指对面的待客沙发。
他的办公室和他的人一样,沉稳、大气。红木办公桌上文件堆放得井井有条,一侧的书柜里,满满当当的全是各类书籍和政策汇编。空气中飘着一股若有若无的茶香,是上好的龙井。
林枫依言坐下,背脊挺直,但姿态放松。
陈建国将报纸轻轻放在桌上,发出“啪”的一声轻响。他终于抬起头,目光落在林枫身上,那目光深邃,不带任何情绪,像是在审视一件作品。
“这篇报道,你怎么看?”他开口问道,声音不高,却自有一股压力。
这是一个很常规的开场,但问题却不好回答。说写得好,显得居功自傲;说写得不好,又显得虚伪。
林枫略一思索,平静地回答:“方记者是一位很专业的媒体人,她看到了问题的本质。但她把功劳都记在了我一个人身上,这不准确。医联体改革是县委县政府的决策,是何县长和各部门务实推动的结果,更是秦越主任他们一线医护人员拼出来的成绩。”
他没有半分矫饰,说得坦然而诚恳。
陈建国听完,不置可否,他绕过办公桌,走到林枫旁边的单人沙发上坐下,亲自提起茶壶,给林枫面前的空杯里斟满了茶水。
茶叶在滚水中舒展开来,清香四溢。
“你说的这些,是态度,是情商,也是事实。”陈建国端起自己的茶杯,轻轻吹了吹热气,“但我想听的,不是这些。”
他看着林枫:“从‘云端课堂’到‘医联体’,从教育到医疗,每一次,你都能精准地找到最痛的那个点,然后用一种谁也想不到的、釜底抽薪的方式去解决它。而且,每一次都能引来媒体的广泛关注,形成一股从下至上、势不可挡的舆论声势。林枫,你跟我说实话,这一切,是不是都在你的计划之中?”
这个问题,比刚才那个要尖锐得多。
这已经不是在问一个具体项目,而是在探究林枫的行事逻辑和政治智慧。
林枫迎着陈建国的目光,没有回避。他能看到,陈建国头顶的民心值,是【 60,欣赏/考量】。这代表着,眼前的这位县委书记,正在以一种超越普通上下级的眼光在重新评估自己。
“陈书记,我没有计划舆论。”林枫的声音很稳,“我只是在计划如何解决问题。当一个问题被真正解决,当老百姓的切身利益得到维护,他们的口碑,就是最好的舆论。媒体只是将这种口碑放大,让更多人听到而已。”
“好一个‘口碑就是最好的舆论’!”陈建国眼中的欣赏之色更浓了。
他放下茶杯,身体微微前倾:“我以前觉得,你是个优秀的‘战术执行者’。给你一个山头,你就能拿下来。但现在我发现,我可能看错了。”
他停顿了一下,似乎在组织更精准的词句。
“你不是‘战术家’,你是‘战略家’。你拿下一个山头,不是为了插上旗帜,而是为了把它变成下一个进攻阵地的炮兵阵地。‘云端课堂’的成功,为你积累了民望和县里的支持,让你在推行‘医联体’时,阻力小了很多。现在,‘医联体’的成功,又把你推到了市领导的眼前。这两步棋,走得环环相扣,一气呵成。这已经不是简单的解决问题了,这是在‘布局’。”
陈建国很少这样毫不掩饰地夸奖一个下属。
他见过的干部太多了。有的精于人情世故,八面玲珑,但一到办实事就畏首畏尾;有的敢打敢冲,是员猛将,但缺乏大局观,时常捅娄子。
而眼前的林枫,却完全不同。
他看似木讷,不通人情,却总能团结到最关键的力量;他做的事情,件件都是硬骨头,却总能用最巧妙的方式啃下来。最让陈建国感到心惊的,是林枫身上那种超越年龄的沉稳和远见。
他做的每一件事,都像是在下一盘大棋。眼前解决的是一个民生难题,但长远看,却是在为整个清源县的未来发展,乃至他个人的政治前途铺路。这种能力,已经不能简单地用“优秀”来形容了,这是“才华”,是成为高级领导干部所必须具备的“全局观”。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