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7章:初步成效:百姓信任的回归
孙立海的手有些粗糙,掌心带着一层薄汗,紧紧握着林枫的手,仿佛握住了一根救命稻草。他身后的几个护士和年轻医生,也都探头探脑地望着,眼神里混杂着好奇、敬畏,还有一丝长期被压抑后的麻木。
“孙院长,别激动,我们就是来看看。”林枫抽出手,拍了拍他的肩膀,语气温和。
秦越跟在林枫身后,看着眼前这栋略显陈旧的三层小楼,心里五味杂陈。作为急诊科医生,他见过太多从乡镇卫生院转上来的病人,那些延误的病情,不规范的初步处理,让他对基层医疗的印象一直停留在“落后”和“无奈”上。而今天,他成了改变这一切的执行者。
“林县长,秦主任,快里面请。”孙立海抹了把额头的汗,侧身引着路。
卫生院内部比外面看起来要好一些,地面拖得干净,墙壁也是新粉刷过的白色,只是空气中弥漫着一股淡淡的来苏水和陈旧纸张混合的味道。一楼是门诊、药房和急诊室。说是急诊室,其实就是一间大屋子,摆着两张床,一台半旧的心电监护仪孤零零地立在墙角,屏幕上没有亮光。
“设备是前几年‘村村通’项目里配的,当时还挺先进。”孙立海的语气里带着点尴尬,“只是……没什么机会用,大家也不太会用,怕用坏了。”
林枫的目光扫过那台蒙着一层薄灰的监护仪,又看向旁边几个眼神躲闪的年轻医生。他什么也没说,只是轻轻点了点头。
他不用看系统,就能感受到这栋楼里弥漫的低气压。孙立海头顶的数值是【 20,期盼/焦虑】,而那些年轻医生护士,大多是【-5,麻木/观望】。他们对未来不抱希望,也就不存在失望。
“二楼是内科、外科和妇科的诊室,还有住院部。”孙立“立海继续介绍着,带着他们上了楼。
走廊里空空荡荡,几个诊室的门都开着,里面坐着的医生要么在看报纸,要么在对着手机发呆。看到院长陪着两个陌生人上来,才慌忙坐直了身子。
秦越的眉头越皱越紧。这就是他未来要战斗的地方?这看起来更像一个养老院,而不是一家医院。
“住院部有三十张床位,现在……”孙立海顿了顿,声音低了下去,“住了三个病人,都是打点滴的慢性病。”
林枫停下脚步,回头看着秦越:“秦主任,感觉怎么样?”
秦越深吸一口气,没有回答,而是反问道:“林县长,您说,第一批专家什么时候能到?”
他的眼神里没有了在县医院时的那种愤懑和冲动,取而代之的是一种沉甸甸的紧迫感。他已经不是那个可以凭着一腔热血去冲撞的急诊医生了,他是工作组的常务副组长。
林枫笑了。他要的就是秦越这个状态。
“通知已经下了,县医院那边,最迟明天就得把人派过来。”林枫看向孙立海,“孙院长,这两天,你要做两件事。第一,把最好的宿舍腾出来,打扫干净,迎接专家。第二,贴个告示出去,就说从下周一开始,县人民医院的专家,每周固定时间来咱们卫生院坐诊。”
“哎!好!我马上去办!”孙立海激动得脸都红了,连连点头。
第二天下午,一辆商务车在众人期盼的目光中,缓缓驶入了凤山镇卫生院。车门打开,下来三个人。
为首的是内科的副主任医师,李文博,一个四十多岁的中年人,戴着金丝眼镜,看起来文质彬彬。另外两个,一个是外科的主治,叫王猛,人高马大,性格爽朗;另一个是妇产科的副高,张兰,一位经验丰富的大姐。
他们三个人,都是自愿报名的。
李文博和张兰是冲着林枫承诺的“绩效”和“地位”来的,他们都卡在副高的职称上好几年了,想搏一个机会。而王猛则单纯得多,他就是马家坪人,对林枫在马家坪做的事迹早有耳闻,听说林枫要搞医改,第一个就报了名。
“李主任,王医生,张主任,欢迎欢迎!”孙立海和秦越迎了上去,热情地帮他们拎行李。
李文博推了推眼镜,打量着这个小院,虽然心里早有准备,但看到那栋斑驳的小楼时,眼神还是闪过一丝不易察觉的复杂。
接下来的几天,凤山镇卫生院经历了一场前所未有的“折腾”。
秦越带着孙立海,几乎是手把手地重新规划了门诊流程。那台蒙尘的心电监护仪被擦拭一新,搬到了最显眼的位置。王猛撸起袖子,带着两个本地的年轻医生,把外科处置室的器械重新清点、消毒、归类,光是过期的缝合线就清理出了一大箱。
李文博和张兰则被秦越“逼”着,给全院的医护人员开了两场培训会,讲的都是最基础的诊断规范和病历书写要求。
卫生院的医生护士们,从最初的看热闹,到被迫参与,再到慢慢被这种紧张而专业的氛围所感染,眼神里的麻木正在一点点褪去。
周一,是专家门诊正式开始的第一天。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