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1章:老县长的担忧:林枫的“不合群”
电话那头的声音热情得有些失真,每一个字都像是裹着一层蜜糖,甜得发腻。孙志强,县府办副主任,早上那个在奥迪车里投来轻蔑一瞥的人。
林枫脑海里,那【-5,轻视】的数值,与此刻听筒里谄媚的语调,构成了一种荒诞的对照。
这就是系统提示的“伪装”吗?
“孙主任太客气了,我只是做了点分内工作,当不起陈书记的夸奖。”林枫的语气很平静,听不出喜怒。他没有立刻答应,也没有立刻拒绝,只是把皮球又轻轻踢了回去。
“哎,林老弟,这就见外了嘛!”孙志强似乎是个人来熟,连称呼都变了,“你是咱们县里好不容易盼来的人才,给你接风洗尘是应该的!就这么说定了,晚上六点半,县府招待所三号厅,我跟几位局里的老哥都等着你,不见不散啊!”
对方根本不给他拒绝的机会,说完就挂了电话。
林枫握着手机,看着窗外倒退的街景,嘴角扯动了一下,却不是笑。
一场鸿门宴。
去,还是不去?
周建国教他“藏拙守心”,老官场哲学讲究“圆融通达”。按理说,他应该去。去了,哪怕是龙潭虎穴,也能探探虚实,认识一下人头,至少在面子上过得去。这是官场的必修课。
可林枫心里有个声音在抗拒。他不想去。他不想把时间和精力浪费在与一群头顶负值的人推杯换盏、虚与委蛇上。他厌恶那种戴着面具的笑,那种言不由衷的奉承。
他知道,自己一旦去了,哪怕什么都不做,只是坐在那里,在那些“本土派”的眼里,也成了可以被“招安”的对象。而在“改革派”那边,陈书记或许会觉得他立场不够坚定。
他这颗“过河的卒子”,还没上战场,就先在酒桌上迷失了方向。
他最终还是没有掉头。他开着车,径直驶出了县城,返回凤山镇。
车子刚驶入凤山镇的地界,周建国的电话就打了过来。
“怎么样?”周建国的声音里透着一丝不易察觉的紧张。
“还好,都回答上来了。”林枫言简意赅。
“王海没给你找麻烦?”
“他去了,在会议室里等我。不过被王振华部长请出去了。”
电话那头沉默了几秒,随即传来周建国如释重负的笑声:“哈哈哈,好!这步棋走得漂亮!我就知道,王振华那种人,最烦的就是这种上不了台面的撒泼打滚。你什么都没做,就赢了一半。”
笑声过后,周建国又压低了声音:“你先别回办公室,直接来趟县里。有个老领导想见见你。”
“老领导?”
“县里快退二线的老县长,钱保国。他跟陈书记不是一个路子的人,但为人正派,在本土干部里威望很高。他主动提出想见你,这是好事。”
林枫心中一动。他明白,这是周建国在为他铺路。王振华代表了“程序”,而这位钱县长,则代表了“人情”,或者说,是本土派里那部分可以争取的“人心”。
他调转车头,再次向县城驶去。
见面的地点不在办公室,而在县城郊区一个不起眼的农家院。院子里种着丝瓜和豆角,一只老猫懒洋洋地趴在石磨上打盹。钱保国穿着一件洗得发白的旧汗衫,正拿着一把大蒲扇,坐在葡萄架下乘凉。他看起来不像个县长,更像个邻家大爷。
【姓名:钱保国(清源县副县长)】
【对宿主民心值: 25,欣赏/担忧】
【状态:对宿主的基层工作能力高度认可,但对其行事风格在县级层面的适应性感到担忧。】
“小林来了,坐。”钱保国指了指旁边的小竹凳,声音和缓,带着一股庄稼人特有的淳厚。
周建国给两人倒上茶,便借口去接个电话,走到了院子外。他知道,有些话,钱保国只想单独对林枫说。
“凤山镇的事情,我听说了。”钱保国喝了口大碗茶,开门见山,“搞得不错,有思路,有魄力,是真心给老百姓办事的。现在像你这样的年轻人,不多了。”
这句夸奖很实在,没有半点虚头巴脑的成分。
“谢谢钱县长夸奖,我只是做了我该做的。”林枫谦虚地应道。
“但是,”钱保国话锋一转,那双看过太多风浪的眼睛,变得深邃起来,“在镇里能做成的事,到了县里,不一定能做成。镇里是一条线,你捋顺了就行。县里是一张网,你动一根线,整张网都跟着颤。这张网,有的是钢丝,有的是蛛丝,你分得清吗?”
林枫沉默了。
“我听说,刚才县府办的孙志强请你晚上吃饭,你没去?”钱保国问。
林枫心里一凛,消息传得真快。他点了点头:“是的。”
“为什么不去?”
“我觉得……没什么必要。”林枫说的是实话。
钱保国摇了摇头,笑了,那笑容里有几分无奈,也有几分对年轻人“天真”的包容。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