储秀宫的夜,像被浸了墨的棉絮,沉得透不过气。自舒嫔被夜响扰得彻夜难眠后,甄嬛便暗中嘱咐三宝——她身边最得力的太监,从翊坤宫调了四个手脚麻利、嘴严心细的小太监,让他们乔装成洒扫杂役,白日里在储秀宫的庭院、偏院转悠,夜里则躲在廊下的阴影里、假山的石洞里,一双双眼睛紧紧盯着那些新调入宫人的动向。
三宝做事素来稳妥,他给每个小太监都配了块染墨的素绢帕,约定好:若是发现异常,便在墙角悄悄画个小圈,彼此传递消息,绝不轻举妄动。头两夜倒还算平静,除了风吹荷叶的声响,再无其他异动。可到了第三夜,子时刚过,负责盯守偏院的小太监突然在东墙角画了个墨圈。
三宝立刻从假山后探出头,顺着小太监指的方向望去——只见新宫人春杏提着个空水桶,从偏院的角门出来。按说这个时辰,她该去水井打水,可她的脚步却没往西北方的水井走,反倒绕着回廊,往舒嫔寝殿后的老柳树下挪去。春杏穿了件青色的宫装,领口沾了点柴灰,手里攥着个油纸包,油纸包被捏得发皱,显然里面藏了东西。她走几步就回头张望,眼神慌张得像只受惊的兔子,连裙摆扫过石阶的声响都让她身子一僵。
等了约莫半盏茶的功夫,老柳树后忽然闪出来个穿灰布衣裳的小太监。这小太监看着面生,手里提着个旧食盒,食盒的漆皮都掉了大半,一看就是杂役房里常用的物件。两人没说话,只飞快地交换了东西——春杏把油纸包往小太监手里一塞,小太监则从食盒底层摸出个信封,飞快地塞进春杏的袖口。整个过程不过瞬息,春杏立刻提着水桶,假装往水井方向走,脚步却比来时快了许多,裙摆都差点绊到门槛;那灰衣小太监则揣好油纸包,贴着墙根往西华门的方向溜去,身影很快融进夜色里。
三宝眼底一沉,悄悄对身边的小太监递了个眼色。两个小太监立刻兵分两路:一个跟在春杏身后,看着她进了偏院的角门,确认她没再出来;另一个则远远跟着灰衣小太监,看他究竟要往哪里去。三宝自己则守在老柳树下,指尖摸着树干上粗糙的纹路,心里暗暗盘算——这春杏果然有问题,那灰衣小太监定是替人传信的,背后的人能在宫里这般隐秘地传递消息,绝不是普通宫人。
约莫一炷香后,跟着灰衣小太监的小太监回来了,他猫着腰凑到三宝耳边,声音压得极低:“总管,那小太监没出宫,反倒往西华门附近的杂役房去了。他进了杂役房没一盏茶的功夫就出来了,手里的食盒空了,油纸包却没带出来,像是把东西藏在杂役房了!”
三宝点了点头,心里有了数——这是典型的“中转传信”,杂役房不过是个临时藏信的地方,后续定还有人来取。他没立刻让人去搜杂役房,怕打草惊蛇,只悄悄带着小太监回了翊坤宫,把夜里的发现一五一十禀报给甄嬛。
此时的翊坤宫,烛火还亮着。甄嬛正坐在灯下看医书,书页上满是关于安胎的批注。闻言,她放下书卷,指尖轻轻敲了敲桌面,烛火的光影在她脸上晃着,眼底的暖意渐渐冷了下来:“做得好,没惊动他们。明日你带两个小太监,依旧乔装成杂役,守在西华门的杂役房附近,看谁会去取那油纸包里的东西。若是能把取信的人连同信一起抓回来,再好不过。”
“是,娘娘。”三宝躬身应下,心里却多了几分谨慎——能布下这么隐蔽的传信线,背后的人定不简单,稍有不慎,怕是会让对方察觉,断了线索。
第二日午后,日头渐渐西斜,暑气消了些。三宝带着两个小太监,挑着两只装满青菜的竹筐,假装是给杂役房送菜的宫人,守在杂役房斜对面的老槐树下。约莫未时,那灰衣小太监果然又出现了。他没进杂役房,只在门口徘徊了片刻,见四下无人,便从门后的砖缝里摸出个油纸包——正是昨夜春杏给他的那个。
灰衣小太监揣好油纸包,转身就往紫禁城西侧的宫墙方向走。三宝立刻使了个眼色,两个小太监挑着竹筐跟上去,竹筐的绳子故意磨着地面,发出“沙沙”声,正好掩盖脚步声。走了约莫半里地,灰衣小太监忽然停在一棵老槐树下,左右看了看,从怀里掏出油纸包,拆开后拿出一张折叠的纸条,刚要往树洞里塞,三宝立刻冲了上去,一把按住他的手腕:“别动!”
灰衣小太监吓得魂飞魄散,手里的纸条掉在地上。三宝弯腰捡起纸条,展开一看——上面只写着八个字:“夜响如常,无需改动”,字迹潦草,没有署名,也没有收信人。再看油纸包里,除了这张纸条,还有几块绿豆糕,糕里夹着另一张纸条,写着:“计划依旧,小心谨慎”,字迹与前一张一模一样。
“你是谁的人?这纸条是给谁的?”三宝把纸条揣进怀里,语气冷得像冰。灰衣小太监浑身发抖,“扑通”一声跪下:“公公饶命!小的只是个杂役房的太监,有人给了小的五两银子,让小的每晚去储秀宫的老柳树下,跟一个叫春杏的宫人换东西,再把换回来的油纸包藏在杂役房的砖缝里,其他的小的真不知道!”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