钢笔尖还悬在半空,陈默的手指一紧。
林小满刚才那句话像一根针扎进神经——能量残片里的异常波动,不是矩阵自毁程序的余波,也不是周振海的技术残留。它更像是一种标记,一种被刻意嵌入的信号指纹,带着某种规律性的回响。
“准备防御。”他声音压得很低,却像铁轨撞击般清晰。
林小满立刻收回探测意识,双手覆上项链。李维没再说话,机械键盘直接贴地展开,义眼切换至深层频谱追踪模式。三人的动作没有一丝迟疑,前一秒还在评估战果,下一秒已转入警戒状态。
星轨的数据流在陈默脑中疾驰而过,将那段异常波动拆解成千层结构。0.3秒后,预警浮现:**周期性脉冲即将启动,间隔18秒,首波强度为基准值的82%,后续逐轮递增。**
“不是试探。”李维盯着屏幕,“是压制。”
话音未落,第一道冲击波撞上屏障。
淡紫色光膜剧烈震颤,表面泛起涟漪般的褶皱。符阵边缘的晶体同时亮起,自动调取储备能量进行补强。但震荡并未消散,而是沿着屏障曲面传导,在东南象限第三节点处形成微小相位偏移。
“要塌了。”林小满脱口而出。
陈默抬手,钢笔点向增幅器接口。生物电能顺着导体涌入主控符阵,星轨同步启动动态调频算法。每0.3秒,屏障共振频率就被微调一次,错开脉冲的峰值频率。这不像战斗,更像在刀刃上行走,每一次校正都必须精准到毫秒。
第二波冲击接踵而至,强度升至91%。
屏障外层开始出现肉眼可见的能量撕裂纹,像是玻璃上的细裂。林小满咬住下唇,血脉共鸣器全功率开启,一股温润却坚韧的能量流注入薄弱区域。她的手指微微发抖,但输出频率始终稳定。
“热力图出来了。”李维报数,“三处超载点:东南三号、西北七号、正下方接地环。其中东南三号应力已达临界值的96.7%。”
“分流。”陈默说,“外层吸收冲击,内层蓄能缓冲。你来建模,我来执行。”
李维指尖翻飞,键盘敲击声密集如雨。几秒后,一套三级负载分流协议生成完毕,通过地面符阵接入主系统。林小满立即配合,以血脉能量为调节阀,控制内外两层屏障间的能量流转速度。原本濒临崩溃的东南节点压力骤降,裂纹停止蔓延。
第三波冲击到来时,屏障已切换至双层结构模式。
冲击波被外层吸收大半,剩余部分被内层缓慢消化。虽然仍有震荡传递,但核心符阵稳如磐石。
“扛住了。”李维喘了口气,右眼琥珀色微闪,“负荷下降41%。”
陈默没回应。他的额头渗出冷汗,虎口处的金色纹路持续发烫,那是星轨与神经深度连接的代价。他能感觉到体内能量在快速流失,血糖水平被星轨标记为红色警戒。
林小满察觉到了。她从随身包里取出一支银灰色胶体管,拧开盖子递过去:“高浓度葡萄糖复合液,加了辅酶Q10和神经肽。”
陈默接过,一口饮尽。液体滑入喉咙的瞬间,大脑像是被重新点亮。他闭眼三秒,再睁眼时目光清明。
“还有多少?”他问。
“只剩两支。”她说,“这是最后的应急储备。”
陈默点头,把空管塞进衣兜。他知道这意味着什么——他们撑不了太久。能量晶体库存因前次战斗消耗过大,无法支撑长期防御;而他的身体极限也正在逼近阈值。
第四波冲击比预估更强,达到基准值的103%。
第五波,112%。
每一次冲击都像重锤砸在神经上。屏障虽未破裂,但整体稳定性持续下滑。星轨提示:**当前运行效率维持在84.3%,若低于80%,系统将自动进入保护性休眠。**
“不能再被动挨打。”李维突然开口,“我们必须改变节奏。它每18秒一次,我们可以在第17秒提前释放扰动波,打乱它的节拍。”
“不行。”陈默摇头,“这不是程序逻辑,是物理震荡。扰动波只会叠加能量,加速崩解。”
“那就切断供能路径。”林小满提议,“如果能找到自毁程序的能量源头,哪怕只是短暂干扰,也能争取时间。”
“源头不在这里。”陈默看着符阵中央的数据流,“它分布在整个矩阵底层,像一张网。切断一处,其他节点会立刻补位。”
三人沉默。
压力不只是来自外部。他们的资源、体力、反应速度都在被一点点磨掉。而敌人,似乎无穷无尽。
第六波冲击来临,强度跃升至125%。
屏障外层出现短暂凹陷,仿佛被无形巨手按压。林小满猛地抬手,血脉能量全力输出,才勉强撑住结构不变形。她的嘴唇已经失去血色,眼镜片边缘浮现出细微裂痕。
第七波,138%。
第八波,152%。
陈默的笔尖不断划动,调整频率的手指几乎抽筋。星轨的运算量达到峰值,每一次调频都要消耗大量生物电能。他能感觉到心跳变得沉重,呼吸节奏被打乱。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