钢笔还插在克莱因瓶的瓶颈处,笔身的裂纹像蛛网般蔓延,边缘微微发烫。陈默的手指没有松开,指尖被震得发麻,火种能量几乎抽空,连呼吸都带着滞涩的阻力。他靠着林小满的肩膀勉强站稳,左臂垂着,肌肉不受控地抽搐。星轨的反馈只剩下断续的低频脉冲,像是风中残烛。
他咬破舌尖,血腥味在口腔里炸开,神经被强行拉回清醒的边缘。林小满察觉到他的动作,立刻将项链贴上笔杆,微弱的光晕顺着金属表面扩散,稳住了那层即将溃散的时间褶皱。
“还能动?”她声音很轻,几乎被空间的低鸣吞没。
陈默没回答,只是用右手缓慢地、一寸寸地将钢笔从瓶颈中抽出。笔尖离开发光的瓶口时,发出一声极细微的“嗡”鸣,像是某种封印被松动。他低头看着笔身,裂纹深处有光流转,不是火种,也不是魔法,而是一种被压缩过的、凝固的时间流。
李维的声音从量子通道断断续续传来:“笔体内部……有异常能量密度……超过临界值三倍……建议……非侵入式扫描。”
陈默闭了闭眼,调动星轨残存的量子信道,将封存在笔内符文阵列中的“重构解析器”数据反向提取。数据流在意识中重组,转化为一个全新的程序——“胶囊解析器”。他将最后一丝火种注入钢笔,笔身骤然一震,裂纹中浮现出细密的符文,层层嵌套,如同某种古老的封印正在苏醒。
“有东西在里面。”他说。
林小满把项链贴得更紧,血脉能量顺着金属传导,符文逐层亮起。那些符号陌生又熟悉,线条走势带着某种原始的秩序感,不像是现代魔法体系,也不属于任何已知文明。
李维的远程光谱分析结果立刻传回:“符文频率……匹配数据库中的手写体样本……来源是……你高三时期的课堂笔记。”
陈默猛地睁眼。
“不可能。”他低声道,“那时候我根本不知道魔法存在。”
“但符号结构一致。”李维的声音罕见地出现波动,“尤其是基础拓扑符文,和你当时在物理课上随手画在草稿纸角落的那个模型……完全吻合。误差小于0.03%。”
陈默沉默。他记得那个下午,阳光斜照进教室,他在一张演算纸背面画了一串自创的“伪科学公式”,用来解释量子纠缠的视觉化路径。那只是少年时期的一次幻想游戏,从未想过它会以这种方式重现。
“不是巧合。”他说,“是根源。”
他深吸一口气,摒弃星轨的辅助推演,完全依靠本能,用笔尖在空中轻轻划出那道高三时画过的符文。动作缓慢,却带着某种不容置疑的准确。笔尖触碰到钢笔裂纹的瞬间,整支笔剧烈震颤,符文阵列轰然共鸣。
封印松动。
笔身内部浮现出一个微型空间,像是被压缩在金属纤维中的独立维度。一道泛黄的电子界面缓缓展开,文字以老式实验室系统的格式呈现:
【实验编号:Ω-1991】
【负责人:周振海】
【状态:封存】
【警告:时间锁激活,非授权访问将触发反制程序】
陈默的瞳孔收缩。他认得这个系统界面,和未来实验室的早期档案库一模一样。二十年前,周振海还在科学院任职,主导“跨维度生命延续”项目。那场实验失败后,他被永久除名,女儿失踪,项目资料全部销毁。
可现在,日志就藏在他的钢笔里。
林小满感受到他的僵硬,低声问:“要继续吗?”
他没说话,只是将左手重新握紧钢笔,指尖压在裂纹交汇处。血脉能量与火种残流交织,顺着符文路径注入胶囊核心。日志界面开始解密,数据流化作动态迷宫,由混沌理论与初代魔法符文共同构建,每一步推演都必须精确到毫秒。
李维接入逆向解析程序,手指在键盘上飞速敲击,机械义眼的虹膜颜色不断切换,从琥珀转为深灰,再转为冷蓝。他忽然低喝:“迷宫逻辑在变!它在模拟你的思维习惯——和符号军团的攻击模式一样!”
陈默立刻意识到问题。这不是单纯的加密,而是陷阱。系统在测试访问者的意识模式,一旦发现“非原始书写者”,就会启动时间反噬。
他闭上眼,不再依赖任何外部辅助。他回想起高三那个午后,阳光落在草稿纸上,他随手画下那串符号时的心境——没有目的,没有压力,没有对错,只是纯粹的探索欲。那种思维是干净的,未被火种污染,未被星轨重塑。
他重新抬起笔,在虚空中再次绘制那道符文。这一次,没有计算,没有修正,只是凭着记忆中的手感,一笔到底。
符文亮起的瞬间,迷宫崩解。
日志界面解锁,第一段文字浮现:
【1991年4月17日,凌晨3点14分】
【实验进入第29轮,生命场维系时间延长至11分37秒,但意识完整性持续下降。她已经开始遗忘我的脸。】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