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一章 :故园薪火永相传
青石镇的夏雨带着几分缠绵,淅淅沥沥下了三日,院中的老槐树叶被洗得发亮,水珠顺着叶脉滴落,在青石板上砸出细小的水花。萧彻坐在廊下的竹椅上,手里捧着一本泛黄的兵书,是当年狼牙军的旧物,书页边缘早已磨损,却被他用细布仔细包了书脊,每一页都透着岁月的温度。
“别总看这些旧书,伤眼睛。”苏雪端着一碗刚煮好的绿豆汤走过来,放在他手边,又顺手将一块绒布搭在他膝盖上,“雨天凉,小心着凉。”她的头发已全白,用一根素银簪绾着,脸上布满了皱纹,却依旧精神矍铄,眼底的温柔,历经几十年岁月,从未改变。
萧彻放下兵书,接过绿豆汤,一口饮尽,清甜的凉意顺着喉咙滑下,驱散了雨天的闷热。他抬头看向院外,阿福正背着药箱,撑着油纸伞,匆匆走过巷口——最近镇上不少孩子得了风寒,阿福和林小满每天都要挨家挨户去问诊,忙得脚不沾地。
“阿福这孩子,总是这么尽心。”萧彻轻声感慨,眼中满是欣慰。苏雪点点头,坐在他身边,望着雨中的老槐树:“他随你,心里装着百姓。当年你在北境守护边疆,如今他在青石镇守护邻里,都是一样的心思。”
正说着,院门外传来一阵轻微的脚步声,是秦峰。他撑着一把旧伞,手里提着一个布包,走进院子,将伞靠在墙角,笑着说:“将军,苏姑娘,我给你们带了些刚蒸好的包子,还是张婶做的,你们尝尝。”秦峰也已年过七旬,背有些驼,却依旧硬朗,每天还是会去学堂教孩子们识字,只是课程比以前少了些。
萧彻接过布包,打开一看,里面是热腾腾的肉包子,香气扑鼻。他拿起一个递给苏雪,又递给秦峰一个:“快坐,喝碗绿豆汤,暖暖身子。”三人坐在廊下,就着包子喝着绿豆汤,聊着镇上的琐事——张婶家的孙子考上了邻县的学堂,李叔家的庄稼今年收成不错,王大娘的刺绣又得了奖,每一件事都平凡琐碎,却充满了烟火气。
雨停后,萧彻和苏雪沿着镇后的小路散步。小路两旁的野草被雨水滋润得格外茂盛,偶尔能看到几只蝴蝶在花丛中飞舞。他们走到陈默和柳乘风的墓前,墓碑上已长满了青苔,萧彻蹲下身,用手轻轻拂去青苔,轻声说:“陈默,柳前辈,我们来看你们了。青石镇一切都好,百姓们安居乐业,你们可以放心了。”
苏雪也蹲下身,将一束刚采的野花放在墓前:“柳前辈,您留下的医书,阿福和林小满都学得很好,他们还收了不少徒弟,您的医术会一直传承下去,救更多的人。”说完,两人对着墓碑深深鞠了一躬,才慢慢转身离开。
回到家时,院中的老槐树下,阿福和林小满正带着几个年轻弟子整理草药。弟子们手中拿着药篮,认真地分拣着草药,阿福则在一旁讲解着每种草药的功效,林小满偶尔补充几句,画面温馨而和谐。
“萧叔,苏姨!”看到萧彻和苏雪,阿福连忙起身,递过一本厚厚的医书,“这是我们整理的《青石医录》,里面记录了这些年我们治疗过的疑难杂症,还有柳前辈医书中的精髓,您二位看看,还有什么需要补充的。”
萧彻接过医书,翻开一看,里面的字迹工整,配图清晰,每一页都凝聚着阿福和林小满的心血。他笑着点头:“很好,你们做得很用心。这本医录,不仅是你们的心血,也是留给青石镇百姓的财富。”
接下来的日子,青石镇迎来了一年一度的庙会。庙会当天,镇上张灯结彩,锣鼓喧天,百姓们穿着新衣,带着孩子,穿梭在各个摊位之间,脸上满是笑容。萧彻和苏雪也穿上了新做的衣服,跟着秦峰一起逛庙会。
庙会上,有卖小吃的、卖玩具的、卖首饰的,还有说书先生在讲江湖故事。说书先生讲的,正是萧彻和苏雪当年平定幽冥阁、圣火教、血影教的事迹,孩子们围在周围,听得津津有味,时不时发出惊叹声。
“萧叔,苏姨,你们看!”阿福带着林小满和几个弟子走过来,手里拿着一个糖画,是两个并肩而立的小人,一个握剑,一个持药箱,“这糖画师傅说,这是照着您二位的故事做的,叫‘侠医相伴’。”
萧彻和苏雪看着糖画,忍不住笑了。苏雪接过糖画,递给身边的一个小女孩:“小朋友,这个给你吃。”小女孩接过糖画,甜甜地说了声“谢谢奶奶”,蹦蹦跳跳地跑开了。
庙会的**,是晚上的烟火表演。当第一束烟火在夜空中绽放时,整个青石镇都沸腾了。百姓们仰着头,看着五颜六色的烟火在夜空中散开,脸上满是幸福的笑容。萧彻牵着苏雪的手,站在人群中,看着眼前的景象,心中满是满足——他这辈子,从北境的刀光剑影,到江湖的血雨腥风,最终能在这青石镇,守着心爱的人,看着百姓们安居乐业,便是最大的圆满。
随着时间的推移,萧彻和苏雪的身体越来越差,却依旧坚持着每天在院子里散步,看着阿福和林小满打理药铺,听着秦峰讲学堂里的趣事。他们知道,自己的时间不多了,但他们并不害怕,因为他们已经用一生,守护了自己想守护的一切,也留下了最珍贵的传承。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