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产线集群:能源星的钢铁基建狂潮
在霍格天体引力场笼罩的能源星表面,罡风与熔岩交织,却挡不住钢铁与源能铸就的基建狂潮。李三与灵汐带着虫族小队,以远古文明技术为骨、源能晶体为脉,在这片荒芜星球上建起五大核心生产线,从高海拔的精准火力网到恒星轨道的能源巨网,每一处钢铁造物都承载着人类在宇宙立足的希望。
能源星高海拔区域的罡风常年嘶吼,每秒三十米的风速能将普通钛合金板撕成碎片,裸露的岩层在恒星照射下泛着焦黑的光泽。但这片看似恶劣的区域,却是李三心中远程支援机甲生产线的最佳选址——海拔三千米的稀薄空气,能最大限度减少量子能量炮发射时的介质干扰,让能量束的弹道精度提升20%;而居高临下的地势,更让机甲的瞄准系统能直接覆盖半个能源星表面,从高海拔俯瞰,裂谷、矿洞、熔岩带的动静尽收眼底。
李三第一次带着探矿虫勘测时,指尖的创世神1号戒指突然发烫,戒圈上的六维晶体投射出一道淡金色光束,直直指向脚下的岩层。“这里有能量反应。”他示意探矿虫展开深度探测,十只探矿虫的头部伸出细长的金属探针,钻入岩层五十米深后,传来了令人振奋的信号——地下藏着一条直径两米的远古能量导管,管壁虽有破损,内部的源能纹路却仍能微弱发光,顺着导管延伸的方向追踪,最终发现它竟能直连源能之海。“有了这条导管,机甲的量子炮就能获得持续能源,不用频繁返回基地补给。”李三蹲在导管入口处,用火种魔方的金色能量修复管壁裂痕,能量流过时,导管内的源能纹路重新亮起,像一条苏醒的金属血管。
生产线的核心,是七根从远古机甲残骸中拆解的量子狙击炮管。这些炮管被发现时,半埋在熔岩带的火山灰下,最长的达十二米,最短的也有八米,表面覆盖着厚达三厘米的深褐色锈迹,像是被岁月遗忘的古董。但当李三用源能擦拭掉锈迹后,炮口内侧的螺旋纹路逐渐显露——那是远古文明特有的“量子聚能槽”,纹路间距精确到毫米,能在发射时将源能压缩成直径不足一毫米的能量束,凭借极高的能量密度击穿百公里外的装甲。他将创世神1号戒指贴近炮管,戒圈瞬间与炮管产生共鸣,三维结构图投射在空气中,红色标记清晰标出了聚能槽的破损处:有三处纹路断裂,两处因金属疲劳出现细小裂纹。
“灵汐,让搬运虫优先运星银矿上来,这种金属的能量传导率是钛合金的五倍,正好用来修复聚能槽。”李三起身时,防风面罩的玻璃上已凝满白霜,他呵出的气息在低温中瞬间成雾。能源星的星银矿多藏在千米深的矿洞,搬运虫们背着五十公斤重的星银矿锭,在陡峭的山坡上缓慢攀爬——它们背部的储物囊外,覆盖着灵汐用源能凝聚的淡蓝色防护膜,膜体像一层柔软的铠甲,既能抵御罡风刮擦,又能隔绝零下二十度的低温。当第一块星银矿锭送到生产线时,李三已用火种魔方完成了炮管的初步处理:金色能量如同细密的水流,顺着炮管表面流淌,那些深褐色的氧化层在能量作用下逐渐脱落,露出内部泛着冷光的合金基体,基体上还能看到远古文明的铸造印记。
修复量子聚能槽的过程,比预想中更考验精度。李三在生产线旁搭建了临时无尘车间,将星银矿放入特制的真空熔炉,再加入从源能之海采集的高浓度能量晶体——这种晶体能在高温下释放催化因子,让星银矿的熔点从2212℃降至1800℃,更易塑形。熔炉启动后,星银矿逐渐融化成银白色的液体,表面漂浮着一层淡蓝色的能量光晕,那是金属与源能融合的迹象。他操控着装有石英管的机械臂,将石英管的尖端对准聚能槽最窄的破损处——那里仅有三毫米宽,稍有偏差就会堵塞纹路。“源能注入强度降到60%,熔炉温度保持1780℃。”李三盯着监控屏幕上的实时数据,每注入一毫升星银液,就微调一次机械臂的角度,石英管内的星银液如同受控的溪流,精准填满缝隙,又不会溢出损坏周边结构。
三天后,第一根炮管修复完成。灵汐拿着便携式检测仪器贴近炮管,仪器屏幕上的能量传导效率数值不断跳动,最终稳定在91%。“比远古文明的标准还高6%!”她兴奋地将平板递给李三,屏幕上的模拟射击轨迹显示,能量束在百公里外的偏差仅三厘米。李三按下测试按钮,淡蓝色的能量束从炮口射出,瞬间击中百米外的岩石靶——靶体上出现一个直径不足五厘米的孔洞,孔洞内壁光滑如镜,甚至能看到能量束穿透时留下的高温熔痕,岩石碎屑在能量余波中化为粉末。
远程支援机甲的机身制造,同样围绕“精准与续航”展开。李三选择用熔岩冶炼带强化过的铬钽合金打造主体框架,这种合金在源能催化下,分子结构变得更加紧密,重量比普通钛合金轻30%,却能承受量子炮发射时产生的八十吨后坐力。机甲的驾驶舱设计成半埋式,嵌入机身中部,表面覆盖着三层透明的源能防护盾——最外层抵御物理冲击,中间层吸收能量攻击,内层隔绝辐射,三层护盾叠加后,即使被敌方机甲的穿甲弹击中,驾驶员也能安然无恙。驾驶舱内的座椅装有压力缓冲系统,量子炮发射时,座椅会自动向后倾斜,减少后坐力对驾驶员脊椎的冲击。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