雍正三十年仲夏的紫禁城,蝉鸣透过宫墙,给燥热的午后添了几分慵懒。长春宫的庭院里,几株合欢树开得正盛,粉色的花丝垂在青石板上,像撒了把碎绒。谦妃坐在窗前的软榻上,手里捧着后宫份例册,指尖划过 “永和宫答应李氏,月例银五两、绸缎二匹” 的字样,抬头对侍立的宫女说:“李氏虽久未承宠,份例却不能少。你去库房看看,把上月短缺的一匹杭绸补上,再送两盒宫里新制的绿豆糕过去,天热,让她保重身子。”
宫女躬身应道:“娘娘仁慈,只是…… 之前皇后娘娘在时,李氏的份例总被克扣,如今您补了,会不会有人说闲话?”
“闲话由他们说,” 谦妃放下份例册,拿起团扇轻轻扇着,语气平和,“后宫之事,无非是‘公平’二字。份例是祖宗定下的规矩,哪能因宠辱增减?再说,如今皇上一心扑在新政上,咱们后宫更该安稳,别给皇上添乱。”
正说着,内务府总管捧着新制的夏装进来,躬身道:“娘娘,这是给各宫备的夏装,按您的吩咐,给年老的太妃多添了层薄棉衬,给年幼的公主们做了透气的纱衫,您过目。”
谦妃接过衣样,翻看了两页,指着其中一件月白纱衫:“这件给六公主,她怕热,纱料再选薄些的;给宁太妃的棉衬,用去年江南进贡的云棉,更软和。” 她的吩咐细致却不苛刻,没有半分争权的锐利,只有温和的妥帖 —— 自江兰拒后位后,胤禛便命谦妃主持后宫,正是看中她这份 “不争不抢、只求安稳” 的性情,如今数月过去,后宫再无之前的份例纠纷、侍寝争风,连苏培盛都常跟人说:“谦妃娘娘治宫,像春阳融雪,暖得人心安。”
后宫的安稳,像给朝堂铺了层软垫。同一时刻,军机处的值房里,鎏金铜炉燃着清热的薄荷香,张廷玉、胤祥与江兰围在案前,面前摊着三张关键奏折 ——《西北军屯吏治核查折》《改良火枪量产进度折》《兰馨学院江南分院筹备折》,构成新政推进的 “铁三角” 协作图景。
“西北军屯的三名官员,已查实克扣粮草银两千两,” 张廷玉捏着炭笔,在奏折上圈出名字,“臣已命吏部革其职,押解回京审讯;后续将派三名清廉的知县补任,每季度需提交粮草收支明细,由军机处核查,确保不再有贪腐。”
胤祥接过话头,指着火枪折上的 “月产量三百支”:“按此进度,下月可给江南驻军送两百支,西南驻军三百支;臣已跟伊犁将军约好,下月中旬联合试射,检验火枪与骑兵的配合战术。只是军屯的粮草还需跟进,若粮草供不上,再好的武器也没用。”
江兰立刻翻开案角的《江南漕运调度册》:“臣已让瑞祥号协调江南分铺,下月起,每月增运一千石玉米到西北军屯,由兰馨银行的账房随行,监督粮草发放;另外,兰馨学院的医工队也会同步出发,除了护理伤兵,还会教军屯士兵种耐旱蔬菜,补充口粮。”
三人你一言我一语,没有半句虚话,却恰好补全了 “吏治 - 军务 - 民生” 的新政闭环 —— 张廷玉督吏治防贪腐,是新政的 “基石”;胤祥统筹军务固边疆,是新政的 “屏障”;江兰推农种、医工、教育,是新政的 “活水”。马齐路过值房,见三人议事的默契模样,忍不住对身旁的吏部尚书叹:“这三人,真是大清的‘改革铁三角’!有他们在,新政哪会不稳?”
朝堂的稳固,很快延伸到商业领域。七月初的京城南城,瑞祥号旁的 “公平商会” 挂牌当日,三十余家商户代表挤在院内,手里捧着江兰牵头制定的《商会章程》,纸面墨迹未干,却已让不少商户红了眼眶。
“之前西城的王记粮行,总把斗做小,一石粮实际只给九斗,咱们敢怒不敢言,” 通州粮商赵老栓捧着章程,指着 “统一度量衡,凡缺斤短两者,罚银五十两并停业半月” 的条款,声音发颤,“如今有了这章程,咱们小商户总算能公平做生意了!”
江兰站在台阶上,看着台下激动的商户,语气坚定:“商会的规矩,只讲‘公平’二字 —— 不许囤积居奇,不许哄抬物价,不许以次充好。每月初一,咱们聚在这里对账,有纠纷由商会公断,若有人违规,不仅要受罚,还要被逐出商会,再不能参与新政相关的通商业务。”
话音刚落,就有商户举报:“江姑娘,前日东城的刘记布庄,把粗麻布当细麻布卖,还说是‘兰馨通商指定布料’,坑了不少农户!”
江兰立刻命商会监事去查,半个时辰后,刘记布庄老板被带了过来,手里还攥着掺假的布料。江兰指着章程:“你不仅以次充好,还冒用新政名义,按规矩,罚银一百两,停业一个月,将掺假布料全部收回,退给农户!”
刘记老板脸色惨白,却不敢反驳 —— 如今商会背后有新政支撑,连内务府采买都优先选商会成员,谁也不敢拿生意开玩笑。这场公开处置,让商户们彻底服了,往后的日子里,京城的粮价稳了,布价平了,农户买农具、商户进货物,都有了规矩可依,苏培盛给胤禛回话时,笑着说:“如今百姓都说,‘公平商会’比官府还管用,买东西再也不用怕被坑了!”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