雍正三十年二月的京城,残雪还没化尽,瑞祥号后院的梨树枝上却已冒出星星点点的嫩芽。江兰刚把兰馨学院各省分院的招生名单核对完,老周就捧着一封染了风尘的信进来,信封上印着 “伊犁军营江柱子亲启” 的红戳,却是二哥江柱子托人转寄给她的 —— 他知道妹妹掌新政,消息灵通,想让她帮忙想想办法。
“姑娘,江参军的信,说是军营里的火枪出了问题,对付准噶尔骑兵吃亏。” 老周把信递过来,语气带着几分担忧,“前儿听京营的江大人(江石头)说,准噶尔的骑兵近来常袭扰边境,跑得又快,咱们的火枪打不着,士兵们只能靠弓箭,伤亡不小。”
江兰接过信,指尖刚触到信纸,就觉出纸张边缘的粗糙 —— 显然是在军营里用粗纸写的,字迹也比平时潦草,能看出写信人的心急。信里写着:“妹,近日准噶尔骑兵三袭伊犁边境,我军火枪射程不足三十步,且准头差,往往未及射中,骑兵已至眼前;上月一战,二十名士兵因火枪未能阻敌,伤于马刀之下。太医院医工虽尽力救治,却难补战力之缺。妹若有办法,盼能相助。”
信纸捏在手里,江兰忽然想起穿越前在医学院参加的 “国防科普课”—— 当时老师讲过,古代火枪精度差、射程近,关键问题在枪管无膛线、火药配比不合理;若给枪管刻上螺旋膛线,子弹射出时会旋转,精度能提升三成;调整硝石、硫磺、木炭的配比(从传统的 “一硝二磺三木炭” 改为 “七硝二磺一木炭”),火药爆发力更强,射程能增加十到十五步;再把直枪托改成弧形,方便士兵瞄准时有依托,稳定性也能提高。
这些知识当时只当是课外趣闻,没想到如今竟能派上用场。江兰立刻起身,对老周说:“你去瑞祥号的木工房,让老木匠给我找块三尺见方的杨木板,再拿一套绘图的炭笔、墨斗和直尺来,要快!”
老周虽疑惑,却还是快步去了。半个时辰后,江兰坐在后院的石桌上,铺开杨木板,先用墨斗弹出横竖线,画出火枪的三视图 —— 正面图标注枪管长度 “三尺五寸”(比当时军营常用的三尺火枪长五寸,增加射程),侧面图标注膛线 “螺旋十二道,每道深一分”,俯视图标注枪托 “弧形,长一尺二寸,距枪管三寸处设握柄”。
她一边画,一边回忆科普课的细节,偶尔停顿,在木板边缘写下备注:“火药配比:硝石七两、硫磺二两、木炭一两,需研磨至细粉,防潮储存”“子弹改用铅制圆弹,直径比枪管内径小半分,确保能随膛线旋转”。画到一半,大哥江石头正好从京营回来,穿着轻都蔚的铠甲,肩上还沾着雪,见妹妹趴在石桌上画古怪的图纸,忍不住凑过来:“兰丫头,你画的这是啥?看着像火枪,却又不一样。”
“大哥,这是改良后的火枪图纸。” 江兰指着膛线的位置,“你看这里,刻上螺旋膛线,子弹能转着飞,打得更准;枪管加长,火药配比调整,射程能到四十五步,比现在的火枪远十五步;弧形枪托能抵着肩膀,瞄准更稳。对付准噶尔的骑兵,正好能用得上。”
江石头眼睛一亮,伸手摸了摸图纸上的膛线标注:“真能行?现在京营的火枪,三十步外就打不准了,准噶尔骑兵冲过来,咱们的士兵只能拼刀。要是这改良火枪能到四十五步,就能在骑兵靠近前拦一波,士兵们能少流血!”
“我也不确定,得让工部的工匠试试。” 江兰把图纸小心翼翼地从木板上揭下来,卷好,“我打算把这图纸送给怡亲王,他懂军务,能判断能不能用;要是可行,再让他上报皇上,命工部研制。”
江石头连连点头:“好!我陪你去怡亲王府!正好我也想跟王爷说说京营火枪的问题,让他更重视。”
两人刚走到瑞祥号门口,就见丫蛋提着个食盒跑回来,里面是江王氏刚做好的芝麻饼:“姐,大哥,娘让你们带上这个,说怡亲王要是在忙,你们等的时候能垫垫肚子。对了,娘还说,要是王爷觉得图纸好,别忘了让工部多做些,给二哥的军营也送些去。”
江兰接过食盒,心里暖了暖 —— 家人总是这样,在她需要的时候,默默支持。
半个时辰后,怡亲王府的书房里,胤祥刚从张家口处理军务回来,案上还摊着伊犁边境的舆图,上面用红笔标着准噶尔骑兵的袭扰路线。见江兰和江石头进来,他连忙起身:“江姑娘,江大人,快坐。刚想派人去给你送信,准噶尔近日又有异动,伊犁的火枪怕是不够用,正愁着呢。”
“王爷,我正是为这事来的。” 江兰把图纸递过去,“这是我画的改良火枪图纸,想着或许能帮上忙。”
胤祥接过图纸,展开在舆图旁,目光从枪管扫到膛线,再到枪托和火药配比,眉头渐渐舒展,手指在膛线标注处轻轻敲击:“这膛线是关键!现在的火枪子弹直着飞,风一吹就偏,有了这螺旋膛线,子弹能旋转稳定,准头肯定能提上来。还有这火药配比,我让人试过,传统配比爆发力不足,要是按你说的‘七硝二磺一木炭’,怕是能多打十几步。”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