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晨,伊森醒来但映入眼帘的却是陌生的中式公寓。
有那么极其短暂的一瞬,他恍惚以为自己又回到了前世那个996后匆忙赶地铁的社畜生活。
但下一秒,身体里属于FBI探员的敏锐警觉和…床头柜上那个印着“FBI Quantico”logo的保温杯,把他拉回了现实。
保温杯:咕噜…早啊老弟,又梦回前世挤地铁了?醒醒,你现在是高大上的痕迹专家嘿!赶紧的,泡枸杞大枣还是铁观音?给你三秒钟决定。
伊森哭笑不得地拿起这个跟他从匡提科来到北京的“老伙计”。
带保温杯是他前世就养成的习惯,发现FBI高强度工作下喝热水非常舒服,就一直带着,没想到还生出了这么个碎嘴子的“意识”。
“铁观音吧,今天要精神点。”伊森对着保温杯小声嘀咕,熟练地放入茶叶,注入热水。
保温杯:得令!85度水温走起,保证香气高扬,提神醒脑不是我说,你这前世社畜的胃,就得靠老哥我暖着。
带着这聒噪却令人安心的老伙计,伊森和陈博士再次来到了市公安局刑侦总队。
今天的技术交流聚焦于一个近期让中方专家颇为头疼的案子:
一系列盗窃案,现场几乎找不到任何传统痕迹,嫌疑人反侦察能力极强,像是在故意挑衅。
中方专家展示了最新一个案发现场的照片和勘查报告
一家高科技企业的实验室,一种新型半导体材料的核心配方失窃。
现场干净得令人发指,没有指纹,没有鞋印,没有纤维,连门禁日志都被巧妙地修改过。
“我们动用了所有最先进的设备,甚至用了李教授昨天提到的纳米级显影技术,依然一无所获。”
负责此案的张队长眉头紧锁,语气中带着 frustration
“这家伙像个幽灵。”
会议室里气氛凝重。几位中方专家都尝试提出了看法,但都陷入了死胡同。
伊森凝视着高清照片,手指无意识地在桌面上轻轻敲击,仿佛在聆听什么。
他的“老伙计”保温杯安静地立在一旁。
会议室的实木长桌:唉,又一个无头案…这哥们儿手艺真绝了…嗯?这小美国佬在摸我?手感不错吧…诶?!他好像…能感觉到我?!
突然,伊森抬起头,目光投向一张拍摄实验室通风口内部滤网的特写照片,滤网上只有一些极其微小的灰尘颗粒。
“张队长,”
伊森开口,流利的中文再次让在场的人下意识地集中注意力
“请问,这家实验室最近是否进行过内部装修,或者更换过特定品牌的空调滤芯?比如…产自北欧带有特殊静电吸附材质的型号?”
张队长愣了一下,显然没料到这个问题,他立刻看向旁边的技术员。
技术员快速查询记录,几秒后猛地抬头,一脸震惊:
“是…是的!上周刚换过,就是因为这种滤芯的静电吸附效果更强,能过滤更微小的颗粒物,米勒探员,您怎么知道的?”
所有中方专家的目光瞬间聚焦在伊森身上,充满了难以置信。
伊森微微一笑,端起保温杯抿了一口茶,从容解释:
“只是一种推测。请看滤网边缘这些灰尘的分布形态和颗粒度,与普通灰尘不同,带有极强的方向性和一致性
像是被某种特定频率的声波或静电定向吸附后残留的。
而这种新型滤芯的独特材质,在特定条件下,可能会被外部设备利用,成为一种临时的‘痕迹扫描仪’,甚至可能干扰了你们自己的纳米显影设备。”
他顿了顿,补充道
“嫌疑人可能根本没有进入核心现场。他只需要在通风管道外部特定位置,放置一个能发射特定频率声波的微型装置
就能远程‘读取’并干扰甚至‘复制’滤芯吸附到的极微量颗粒信息,其中可能就包含了进出人员的皮屑、衣物纤维,甚至…配方纸上散落的微小墨粉颗粒。”
会议室里鸦雀无声。
这个思路完全跳出了传统痕迹学的框架,将环境本身的一个微小细节变成了破案的关键。
李教授的激光笔:啪嗒…掉桌上了…太震撼了。
张队长的笔记本:快记快记,这思路绝了。
“天才的思路!”李教授最先反应过来,激动地拍了下桌子。
“我们完全被惯性思维束缚了,快!立刻重新勘查通风管道外部 ”
中方技术人员立刻行动起来,脸上写满了兴奋和敬佩。
看向伊森的眼神,已经从最初的“中文好厉害”变成了彻底的“专业能力深不可测”。
陈博士在一旁看着,与有荣焉地笑了笑,低声对伊森用英语说
“伊森,你总是能让人大吃一惊。”
伊森不好意思地笑了笑。
保温杯:看见没!看见没,这是我带出来的兵,牛逼不?
接下来的交流变得异常热烈。
伊森又结合几个案例,分享了一些在极端或非常规环境下寻找痕迹的思路,每每都让中方专家感到茅塞顿开。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