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晏:“舍得小钱”才能“保住大事”
唐朝人刘晏在扬子县设立造船场,每造一艘船就给一千串铜钱的经费。有人说实际花费根本用不了一半,建议减少经费。刘晏反驳:“不行。办大事不能在小钱上纠结,任何事都得做长远打算。现在刚开造船场,办事的人特别多,得先让他们手头不缺钱、没顾虑,官府的船才能造得结实耐用。要是现在就跟他们斤斤计较抠经费,这造船场能长久办下去吗?以后肯定会有人来减经费,减到一半以下还能勉强维持,再往少了减,这船就没法用,漕运也得黄!”
五十年后,负责造船的部门果然把经费减了一半。到了咸通年间,更是按“实际成本”给经费,一分多余的都没有。结果造出来的船越来越脆弱、容易坏,漕运最终彻底荒废了(边批:捡了小钱的便宜,坏了大事)。
刘晏的厉害之处,在于他看透了“经费”和“质量”的深层关系——前期多给点经费,看似“多花了钱”,实则是用这笔钱保证了船的质量,让漕运能长期稳定运行;后来的官员只盯着“减少开支”的眼前利益,却忘了“船不结实,漕运就废”的根本,最后反而砸了整个漕运的盘子。
这就像现在办项目,要是为了省成本偷工减料,看似当下省钱,后期出问题返工、甚至项目报废,损失只会更大。刘晏算的是“长期收益账”,而后来者算的是“短期省钱账”,格局和结果天差地别。
【管理智慧】
一、刘晏的“反抠门逻辑”:不是浪费,是给“长期质量”上保险
刘晏给足造船经费,绝不是“人傻钱多”,而是算透了“长期项目的成本账”——短期省的小钱,会变成长期的“质量窟窿”,最后花更多钱都补不上。他的思路拆成现代职场逻辑,核心就两点:
1.给足预算,防执行层“偷工减料填窟窿”
刘晏知道,船厂管事的、工匠们要采购木材、钉子,要是经费给得太死,不够花,他们要么自己垫钱(时间长了肯定消极),要么偷偷用劣质材料(比如薄木板、脆钉子)凑数。给足一千缗,大家不用为钱发愁,自然会把船造得结实——这就像现在公司做项目,要是给的预算刚好够“最低标准”,执行的人要么凑活交差,要么藏着掖着搞小动作,最后项目质量肯定崩。
2.留“缓冲空间”,怕后人“过度砍预算”断后路
刘晏特意说“减半以下犹可,过此则不能运”,是提前预判“后来人会为了显政绩、省开支砍经费”。留足初始预算,就算砍一半,还能保证基本质量;要是一开始就卡着“最低成本”给,后人再一砍,直接就没活路了——这就像给项目留“安全垫”,避免被后续的“抠门决策”直接搞垮。
二、当代“惜小妨大”案例:抠短期成本,把长期项目坑到报废
刘晏担心的“抠小钱毁大事”,现在职场里到处都是——很多企业为了“短期省钱”,砍预算、压成本,最后把项目、口碑、客户全丢了,比刘晏时代的漕运崩得还快。
案例1:家电企业砍“核心部件预算”,半年砸了十年口碑
某老牌家电厂做空调,以前用的是进口压缩机(核心部件),制冷稳、噪音小,返修率一直低于1%。后来新领导觉得“成本太高”,要求换成廉价国产压缩机,预算直接砍了40%。
结果才半年,空调返修率暴涨到30%——用户投诉“制冷慢、噪音像拖拉机”,线下门店天天有人来退货。更糟的是,之前积累的“耐用”口碑全崩了,原本的老客户全跑去买竞品,销量直接跌了一半。领导后来想换回进口压缩机,可口碑已经救不回来了——这就是刘晏说的“过此则不能运”:核心成本砍太狠,连基本质量都保不住,最后补都补不回来。
案例2:互联网公司砍“服务器预算”,一次宕机丢了千万订单
某互联网公司做电商平台,一开始用的是阿里云高端服务器,高峰期也没出过问题。后来为了“省开支”,换成了廉价小厂的云服务,预算砍了60%。
结果当年“618”大促,平台直接宕机3小时——用户付不了款、刷不出页面,本来谈好的某知名品牌,因为“用户流失太严重”,直接终止合作,还索赔了500万。公司不仅没省到钱,反而亏了千万订单,还丢了核心客户。老板后悔得直拍腿:“当初要是不抠那点服务器钱,也不至于栽这么大跟头!”——这和“漕运废了”的逻辑一样:关键环节的预算省不得,一省就可能让整个项目停摆。
三、反例:舍得“前期投入”,才撑得起长期稳定
和“抠门翻车”的案例相反,那些懂刘晏“不抠小钱”逻辑的企业,哪怕短期利润少点,也会在关键环节留足预算,最后反而能靠“长期稳定”赢下来。
比如某新能源车企,即使前几年亏损,也没砍“电池研发预算”——坚持用高成本的电池材料,还投入钱搞安全测试。现在他们的车不仅续航比竞品多100公里,还没出过“电池自燃”事故,口碑直接爆了,今年销量涨了200%;还有某连锁奶茶店,不管原料涨价多少,都不换廉价牛奶和茶叶,预算始终留10%的“品质缓冲”,虽然单杯成本高,但回头客占比达60%,就算疫情期间也没倒闭,反而开了更多分店——这就是刘晏的智慧:前期在关键处多花点钱,是给长期发展“买保险”,比短期省钱划算多了。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