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古言 现言 幻言 仙侠 穿越 悬疑 科幻 都市 其他 书库 排行 完本 用户中心 作者专区
荔枝免费小说 > 其他 > 智囊里的管理学 > 第96章 上智之二《远犹》48 刘晏

智囊里的管理学 第96章 上智之二《远犹》48 刘晏

作者:读点经典 分类:其他 更新时间:2025-11-08 13:30:35

刘晏:“舍得小钱”才能“保住大事”

唐朝人刘晏在扬子县设立造船场,每造一艘船就给一千串铜钱的经费。有人说实际花费根本用不了一半,建议减少经费。刘晏反驳:“不行。办大事不能在小钱上纠结,任何事都得做长远打算。现在刚开造船场,办事的人特别多,得先让他们手头不缺钱、没顾虑,官府的船才能造得结实耐用。要是现在就跟他们斤斤计较抠经费,这造船场能长久办下去吗?以后肯定会有人来减经费,减到一半以下还能勉强维持,再往少了减,这船就没法用,漕运也得黄!”

五十年后,负责造船的部门果然把经费减了一半。到了咸通年间,更是按“实际成本”给经费,一分多余的都没有。结果造出来的船越来越脆弱、容易坏,漕运最终彻底荒废了(边批:捡了小钱的便宜,坏了大事)。

刘晏的厉害之处,在于他看透了“经费”和“质量”的深层关系——前期多给点经费,看似“多花了钱”,实则是用这笔钱保证了船的质量,让漕运能长期稳定运行;后来的官员只盯着“减少开支”的眼前利益,却忘了“船不结实,漕运就废”的根本,最后反而砸了整个漕运的盘子。

这就像现在办项目,要是为了省成本偷工减料,看似当下省钱,后期出问题返工、甚至项目报废,损失只会更大。刘晏算的是“长期收益账”,而后来者算的是“短期省钱账”,格局和结果天差地别。

【管理智慧】

一、刘晏的“反抠门逻辑”:不是浪费,是给“长期质量”上保险

刘晏给足造船经费,绝不是“人傻钱多”,而是算透了“长期项目的成本账”——短期省的小钱,会变成长期的“质量窟窿”,最后花更多钱都补不上。他的思路拆成现代职场逻辑,核心就两点:

1.给足预算,防执行层“偷工减料填窟窿”

刘晏知道,船厂管事的、工匠们要采购木材、钉子,要是经费给得太死,不够花,他们要么自己垫钱(时间长了肯定消极),要么偷偷用劣质材料(比如薄木板、脆钉子)凑数。给足一千缗,大家不用为钱发愁,自然会把船造得结实——这就像现在公司做项目,要是给的预算刚好够“最低标准”,执行的人要么凑活交差,要么藏着掖着搞小动作,最后项目质量肯定崩。

2.留“缓冲空间”,怕后人“过度砍预算”断后路

刘晏特意说“减半以下犹可,过此则不能运”,是提前预判“后来人会为了显政绩、省开支砍经费”。留足初始预算,就算砍一半,还能保证基本质量;要是一开始就卡着“最低成本”给,后人再一砍,直接就没活路了——这就像给项目留“安全垫”,避免被后续的“抠门决策”直接搞垮。

二、当代“惜小妨大”案例:抠短期成本,把长期项目坑到报废

刘晏担心的“抠小钱毁大事”,现在职场里到处都是——很多企业为了“短期省钱”,砍预算、压成本,最后把项目、口碑、客户全丢了,比刘晏时代的漕运崩得还快。

案例1:家电企业砍“核心部件预算”,半年砸了十年口碑

某老牌家电厂做空调,以前用的是进口压缩机(核心部件),制冷稳、噪音小,返修率一直低于1%。后来新领导觉得“成本太高”,要求换成廉价国产压缩机,预算直接砍了40%。

结果才半年,空调返修率暴涨到30%——用户投诉“制冷慢、噪音像拖拉机”,线下门店天天有人来退货。更糟的是,之前积累的“耐用”口碑全崩了,原本的老客户全跑去买竞品,销量直接跌了一半。领导后来想换回进口压缩机,可口碑已经救不回来了——这就是刘晏说的“过此则不能运”:核心成本砍太狠,连基本质量都保不住,最后补都补不回来。

案例2:互联网公司砍“服务器预算”,一次宕机丢了千万订单

某互联网公司做电商平台,一开始用的是阿里云高端服务器,高峰期也没出过问题。后来为了“省开支”,换成了廉价小厂的云服务,预算砍了60%。

结果当年“618”大促,平台直接宕机3小时——用户付不了款、刷不出页面,本来谈好的某知名品牌,因为“用户流失太严重”,直接终止合作,还索赔了500万。公司不仅没省到钱,反而亏了千万订单,还丢了核心客户。老板后悔得直拍腿:“当初要是不抠那点服务器钱,也不至于栽这么大跟头!”——这和“漕运废了”的逻辑一样:关键环节的预算省不得,一省就可能让整个项目停摆。

三、反例:舍得“前期投入”,才撑得起长期稳定

和“抠门翻车”的案例相反,那些懂刘晏“不抠小钱”逻辑的企业,哪怕短期利润少点,也会在关键环节留足预算,最后反而能靠“长期稳定”赢下来。

比如某新能源车企,即使前几年亏损,也没砍“电池研发预算”——坚持用高成本的电池材料,还投入钱搞安全测试。现在他们的车不仅续航比竞品多100公里,还没出过“电池自燃”事故,口碑直接爆了,今年销量涨了200%;还有某连锁奶茶店,不管原料涨价多少,都不换廉价牛奶和茶叶,预算始终留10%的“品质缓冲”,虽然单杯成本高,但回头客占比达60%,就算疫情期间也没倒闭,反而开了更多分店——这就是刘晏的智慧:前期在关键处多花点钱,是给长期发展“买保险”,比短期省钱划算多了。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