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颢:不为 “看似厉害” 的人踩雷!
程颢担任越州佥判时,蔡卞是当地主帅,对他很看重。起初,蔡卞曾跟程颢说:“张怀素的道术特别神,连飞禽走兽都能召唤指挥。他还说孔子杀少正卯时,自己曾劝孔子‘太早了’;汉高祖在成皋和项羽对峙时,他也多次登高观战。没人知道他活了多少岁,恐怕不是普通人!”程颢每次听到这话,都在心里暗暗觉得可笑。
后来程颢要去四明,而张怀素刚好要到会稽来。蔡卞让程颢稍等几天见一面,程颢却不肯停留,说:“孔子从不谈论怪异、勇力、叛乱、鬼神,因为这些内容没法用来教化人。张怀素这事儿就接近‘怪异’了。现在州里的主帅(指蔡卞)既然这么信任看重他,士大夫们又纷纷附和讨好,老百姓也跟着盲从。要是他真有道行,肯定不会喜欢这种场面;就算他是骗子,不见他也不是什么损失。”
二十年后,张怀素果然犯事败露,还牵扯出很多名士(边批:想靠攀扯别人脱罪)。有人想趁机把程颢也拉进来,最后因为找不到程颢和张怀素有交集的痕迹,才没能得逞。如果不是程颢平时就坚持正论、不碰这类是非,早就被罗织罪名了。
冯梦龙点评:明哲保身,关键在“辨是非”而非“随大流”
张让是大家都唾弃的人,陈太丘(陈寔)却敢去吊唁他;张怀素是大家都追捧的人,程颢(伯淳)却不肯轻易见他。可见“明哲保身”没有固定套路,关键是能看清人和事的本质。要是有这两位的见识,两种做法其实并不冲突。
再看蔡邕,他在江湖上逃亡了十二年,却没能低调隐藏自己,避免被董卓征召;就算被征召,称病不去也还来得及,可他因为怕董卓发怒、担心惹祸,最终还是顺从了;后来受董卓宠信,董卓死后他还叹息不已。最初的操守去哪了?犹豫着没能坚持,最终被污染,违背了自己的本心,还指望靠续写史书免罪,多糊涂啊!跟陈太丘比起来,蔡邕真该羞愧死!
《容斋随笔》里还记载了一件事:会稽天宁观有个何道士,住在观里的东廊,平时种花酿酒,有客人来就热情招待。有一天,一个长得很魁梧的道人上门求见,这人很会说话,还能写一手好大字。何道士高兴地留他住了几天,道人走后没多久,妖人张怀素谋反的事就败露了——那道人正是张怀素。何道士也因此被牵连入狱,过了很久才被释放。
从此何道士怕客人像怕老虎一样,关起门来拒绝见客。后来又有一个道人,长得风度翩翩,还会不少技艺。西廊的张若水道士介绍他来拜访,何道士气得大骂,关上门不让进。可这个道人是永嘉的林灵噩,后来得到皇上宠幸,一时间显贵无比,还被赐名“灵素”,凡是曾有一饭之恩的人,他都会厚报。
张若水后来乘驿车去京城,官做到了蕊珠殿校籍,父母也都得到了封号。而何道士因为曾经骂过林灵噩,天天担忧害怕;直到张若水写信安慰他,他才稍微安心。这也是“只看到一面,没看到另一面”的教训啊!
【管理智慧】
一、程颢的“拒险逻辑”:不被吹捧迷惑,只看“本质是不是靠谱”
程颢拒绝见张怀素,不是不给蔡卞面子,而是看透了“风险人物的核心问题”:这类人要么靠“虚头巴脑的噱头”包装自己,要么藏着不可告人的目的,跟他们接触,就是给自己埋雷。他的判断标准,放到职场里同样好用:
1.“吹得越神,越要警惕”:张怀素“能指挥禽兽、活了几百岁”,明显违背常识;职场里有人说“能靠关系搞定政府项目”“能让公司业绩翻倍”,却拿不出实际案例,十有**是忽悠。
2.“众人追捧,更要冷静”:蔡卞和士大夫都信张怀素,程颢却不跟风;职场里大家都觉得“某合作方/候选人厉害”,你得自己判断,别被“群体效应”带偏。
3.“违背底线,坚决远离”:张怀素搞“怪力乱神”,违背“正向引导”的底线;职场里有人踩“合规红线”“价值观歪”,哪怕再厉害,也不能合作。
二、现代职场案例:拒绝“张怀素式人物”,才能避开大坑
职场里的“张怀素”可能是“看似有资源的合作方”“履历光鲜的候选人”,也可能是“吹得厉害的外部顾问”。学会拒绝他们,就能少走很多弯路。
案例1:拒绝“靠关系拿项目”的合作方,避开诈骗坑
某国企市场部要推进“智慧园区”项目,部门经理老王推荐了一个叫“李总”的合作方,说李总“认识市里领导,能直接拿到项目审批,还不用走公开招标”,还把李总吹得“手眼通天,之前帮好几家公司搞定过类似项目”。
新来的副总监李姐却觉得不对劲:她让李总提供“之前做过的项目案例”,李总只说“都是涉密项目,不能对外说”;问“审批流程要多久”,李总又说“看领导时间,说不准,但肯定能成”,全程没一句实在话。李姐没听老王的,直接拒绝合作:“咱们做项目得合规,这种‘靠关系、说不清’的合作方,万一出问题,咱们整个部门都得担责。”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