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廷和&顾鼎臣:明代“避忌应答高手”!凭“正向圆解”化解忌讳,以智破局
嘉靖帝(肃庙)幼年继承皇位,登基当天,穿的龙袍太长,他低头反复拉扯,面露不悦。大学士杨廷和上奏道:“陛下只需垂衣拱手,就能治理天下(暗指龙袍长正合‘垂衣裳而天下治’的古制)。”小皇帝听了特别高兴。
嘉靖初年,讲官顾鼎臣讲解《孟子·咸丘蒙》章,讲到“放勋殂落”(“放勋”是尧的名号,“殂落”指帝王去世)时,在场侍臣都吓得心惊胆战——嘉靖帝刚继位,忌讳“死亡”相关言辞。顾鼎臣却从容补充道:“尧当时已经一百二十岁了呀!”意思是尧是高寿而终,并非横祸,众人悬着的心才落了地。
冯梦龙点评:
嘉靖帝特别多忌讳,当时科举考试出题,主考官必须选吉利无争议的句子。比如曾有人出《论语》“无为而治”、《孟子》“我非尧、舜之道”这类题目,主考官都因此获罪。嘉靖帝怀疑“无为”是指责他“不作为”,“我非尧、舜”四字像是诽谤他不如尧舜。还有一次,嘉靖帝让太监读乡试录取名单对应的考题,考题是“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他突然追问:“下文是什么?”太监答道:“下文是‘兴于诗’之类的内容”——其实原句下文是“死而后已”,太监故意避开“死”字,也算有智慧。
【管理智慧】
一、核心逻辑:破解“权威忌讳 场景触雷”困局,关键在“正向释义 避忌补圆”
杨廷和、顾鼎臣等人能精准避祸,核心逻辑是“不回避触忌场景,用‘古制/事实补圆 正向解读’,既绕开忌讳,又贴合语境”:
1.先承接场景,不慌乱脱节:龙袍太长、讲到“殂落”、被问考题下文,都不偏离当下情境,不刻意回避或转移话题,避免欲盖弥彰;
2.用正向解读转化忌讳:杨廷和借“垂衣裳而天下治”的古制,把“龙袍太长”转化为“帝王威仪的象征”;顾鼎臣用“尧高寿”的事实,弱化“殂落”的死亡寓意;太监跳过“死而后已”,避开直接忌讳,都让触忌点变得无害;
3.贴合权威心理,强化积极意义:所有应答都顺着嘉靖帝“重威仪、忌不祥、好美名”的心理,不引发抵触,反而让其感受到尊重与吉利。
二、核心启示:遇“权威多忌讳 场景触雷”,别慌神,用“避忌补圆 正向赋能”破局
这种“圆融避忌、不碰红线”的思路,对现代职场、社交、公关等场景超有借鉴意义:
- 职场遇“领导有明显忌讳(如忌‘失败’‘退休’),沟通中不慎触雷”:比如汇报工作时不小心说“这个方案可能失败”,领导脸色变差,别慌。像顾鼎臣那样:“我刚才表述不准确,这个方案目前有几个需要优化的细节(避忌补圆),只要咱们针对性调整,就能稳步推进,之前类似情况优化后都达成了目标(正向赋能)”;
- 社交遇“长辈/权贵有忌讳(如忌‘老’‘病’),谈话中误触”:比如对年迈长辈说“您年纪大了别折腾”,长辈不悦,别辩解。可以说:“我刚才话说得不妥,您身体硬朗、精神头足(避忌补圆),适当活动反而能保持状态,您这状态比年轻人还让人羡慕(正向赋能)”;
- 公关遇“品牌/客户有忌讳(如某品牌忌‘过时’‘淘汰’),宣传中不慎触忌”:比如给客户推荐方案时说“之前的模式已经淘汰”,客户不满,别硬圆。可以说:“我刚才表述不当,之前的模式有其优势(避忌补圆),而咱们这次的方案是在其基础上升级优化,更贴合当下市场需求,能帮您提升效率(正向赋能)”。
简单说就是:“面对权威或重要对象有忌讳、沟通触雷的情况,别慌神也别硬辩。关键是先巧妙补圆避忌点,再用正向视角解读场景,既不触碰红线,又能强化积极意义,让对方舒心,同时守住自身立场。”
【原文】杨廷和 顾鼎臣
辛巳,肃庙入继大统,方在冲年。登极之日,御龙袍颇长,上府视不已。大学士杨廷和奏云:“陛下垂衣裳而天下治。”圣情甚悦。
嘉靖初,讲官顾鼎臣讲《孟子》“咸丘蒙”章,至“放勋殂落”语,侍臣皆惊。顾徐云:“尧是时已百有二十岁矣!”众心始安。
世宗多忌讳,是时科场出题,务择佳语,如《论语》“无为而治”节,《孟子》“我非尧、舜、之道”二句题,主司皆获遣。疑“无为”非有为,“我非尧、舜”四字似谤语也。又命内侍读乡试录,题是“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上忽问:“下文云何?”内侍对曰:“下文是‘兴于诗’云云”。此内侍亦有智。
喜欢智囊里的管理学请大家收藏:(www.064806.com)智囊里的管理学荔枝免费小说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