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鼎:收拾人不“硬来”
刘豫在山东张贴榜文,造谣说朝廷御医冯益派人收买飞鸽,还在榜文里夹了对朝廷不敬的话。泗州知州刘纲把这事奏报给朝廷。张浚请求杀了冯益来消除谣言,赵鼎接着上奏说:“冯益的事确实模糊不清,但这种疑似的事关系到国家体面。要是朝廷完全不处罚,外面肯定会说陛下真的派过冯益做这事,会损害陛下的圣明形象。不如暂时解除他的职务,让他去外地担任祠禄官(闲职),这样就能消除大家的疑惑了。”宋高宗欣然同意,把冯益派到了浙东。
张浚不满赵鼎和自己意见不一致,赵鼎解释说:“自古以来,想除掉小人,要是逼得太急,他们就会抱团,反而酿成大灾祸;要是慢慢来,他们自己就会互相排挤。现在就算杀了冯益,也不足以让天下人解气,而且那群宦官肯定怕陛下杀顺了手,一定会极力争辩,减轻冯益的罪名。不如把他贬到远方,既不违背陛下的心意,宦官们看到处罚不重,肯定不会全力为他求情;同时,其他宦官又会盯着冯益空出来的位置,想按资历往上爬,怎么会容忍冯益再回来呢?要是强行打压冯益,这些宦官会把我们当成仇人,他们的同盟只会更稳固,更难瓦解!”张浚听后,才开始佩服赵鼎。
【管理智慧】
一、赵鼎的“缓处理逻辑”:不是怂,是“怕急了逼出更大的坑”
赵鼎不赞同斩冯益,绝不是“护着小人”,而是算透了“职场/朝堂里的小人法则——硬刚会让他们抱团,软处理反而能拆他们的局”。他的思路放现在,就是“处理麻烦同事/下属时,不盲目下狠手,用‘缓招’减少反扑风险”,比“一上来就开人”的硬茬子,更懂怎么减少内耗。
1.先护“核心体面”:不把“暧昧事”闹大,免得伤了集体声誉
赵鼎最先考虑的是“皇上和朝廷的名声”——冯益的事没实锤,要是直接杀了,外人会觉得“朝廷默认了谣言”;要是不处理,又会显得“朝廷不管事”。所以他选了“暂解职外调”的中间路,既给了外界交代,又没把“没实锤的事”变成“板上钉钉的丑闻”。这就像现在公司里,有员工被造谣“收客户回扣”,没查到实锤时,HR不会直接开除(怕落人口实),也不会不管(怕显得纵容),反而会“调去其他部门暂管项目”,既给了双方台阶,又没伤公司“公正”的名声。
2.再防“小人抱团”:不逼太紧,免得他们联手反扑
赵鼎说“急之则党合”,是怕硬斩冯益,会让宫里的宦官们觉得“下一个就是自己”,于是抱团跟张浚、赵鼎对着干——毕竟冯益是宦官圈子里的人,杀冯益等于“打整个宦官群体的脸”。这就像现在团队里,有个老员工仗着资历欺负新人,领导要是直接开了他,他的老同事们会觉得“领导针对老员工”,故意拖项目进度、背后说领导坏话;但要是先把老员工调去“协助分公司工作”,远离核心团队,他的老同事们没了“带头的”,也就不会抱团反扑了。
3.最后等“他们内斗”:留着空隙,让小人自己争权内耗
赵鼎算准了“宦官们盯着冯益的位置”——冯益被外调后,原来的职位空了,宦官们肯定会互相抢,根本没心思帮冯益求情,更不会容冯益回来。这就像现在公司里,某个部门主管因为失误被调岗,他的下属们不会想着“帮主管回来”,反而会各自找领导表现,想自己补上主管的位置,甚至互相拆台说对方“能力不够”,根本没空搞“反扑”——这就是赵鼎的高明:用“利益空隙”让小人内斗,自己不用动手,麻烦就拆了。
二、当代“赵鼎式缓处理”案例:不硬刚、用软招,拆小人局还少内耗
赵鼎这种“缓处理小人”的思路,现在不管是职场管理、团队协作,还是企业处理麻烦员工,用好了都能“避开抱团反扑的坑”——比“硬刚开人”省心多了。
案例1:HR缓调“造谣老员工”,拆了小团体还没伤团队
某互联网公司的老员工老吴,因为没被提拔,故意造谣“新部门经理靠关系上位,还收了供应商好处”,不少老同事跟着他一起吐槽,团队氛围越来越差。部门经理气坏了,想直接开了老吴,HR却拦着:“现在没实锤证明老吴造谣,硬开他,他的老同事会觉得‘你公报私仇’,肯定会抱团拖项目;不如把老吴调去分公司管‘客户回访’,远离核心团队——他走了,没带头的,老同事们不会再抱团;而且分公司的岗位没现在的位置重要,老吴也没心思再造谣,还能观察他的表现。”
经理听了HR的建议,把老吴调去了分公司。果然,老吴走后,原来跟着吐槽的老同事们没了主心骨,慢慢把心思放回工作上;老吴在分公司忙着适应新工作,也没再造谣。后来老吴因为“客户回访做得好”,主动申请留在分公司,团队再也没出现过抱团吐槽的情况——这就是赵鼎“缓处理”的现代版:不硬刚小人,用调岗拆他的小团体,既没伤和气,又解决了问题。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