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怀信:宋朝“工程巧思双绝”!旱地修船、移桥灭渡,藏着换境破局的智慧
宋朝初年,两浙地区进献了一艘龙船,长二十多丈,船上建有宫殿式的楼阁,还设有皇帝的御座,用来供皇帝出游。年深日久,龙船的船底腐朽损坏,想修理却没法在水里施工,愁坏了众人。
熙宁年间,宦官黄怀信献出妙计:在金明池北边挖一个大水池(大澳),能容下整艘龙船。在水池底部立起柱子,上面架上粗大的木梁。然后挖开汴水,把水引入水池,将龙船引导到木梁正上方,再把水池里的水抽干。龙船稳稳架在木梁上,工匠们顺利修补完船底。之后再往水池里注水,让龙船浮起来,拆掉柱子和木梁,最后盖一座大房子把龙船罩住,成了专门的藏船室,龙船再也不用担心风吹日晒了。
冯梦龙点评:
另外,苏州葑门外有座灭渡桥。相传那里水流湍急,多次修桥都失败了。有人献出妙计:先在附近的田地里丈量好位置,在陆地上筑基建桥。桥建好后,挖掘河道,把水流引到桥下通过,再堵住原来的河道。这样行人就能顺利通行,这座桥也因此得名“灭渡”。这座桥宏伟华丽又坚固耐用,至今仍是一处壮观的景致,有人说这是鲁班显灵献策。这件事和黄怀信修龙船的思路如出一辙。
【管理智慧】
一、核心逻辑:破解“水中施工困局”,关键在“换境移位 创造可控空间”
黄怀信和灭渡桥献策者能攻克“水中难施工”的难题,核心逻辑高度一致:
1.跳出原有困境环境:不执着于“在水中直接作业”,而是主动转移场景——把龙船移到“人工旱池”,把桥移到“陆地田区”,避开水流干扰;
2.创造可控作业条件:通过“筑池架梁、抽水涸干”“陆地建桥、改道引水”的方式,将“不稳定的水中环境”转化为“稳定的陆地环境”,再推进施工,本质是“换境移位,化不可控为可控”的智慧。
这就像面对复杂且不可控的环境难题,硬闯只会白费力气;主动转移场景、创造可控条件,才能轻松破解困局。
二、核心启示:遇“环境受限/不可控难题”,别硬闯,用“换境思维 造可控条件”破局
两人的思路,对现在工程、工作、生活场景超有借鉴意义:
- 工程作业遇“复杂环境”:比如在湍急河流中修建桥墩,别直接水下施工。像他们那样,先在施工区域外围筑围堰,抽干内部河水,创造陆地作业环境,施工完成后再拆除围堰、恢复水流,既安全又高效;
- 工作遇“环境干扰任务”:比如需要安静环境做创意策划,却身处嘈杂办公室。可以用“换境思维”——要么申请临时会议室,要么居家办公,创造无干扰的可控空间,比在嘈杂环境中硬撑效率高得多;
- 生活遇“场地受限难题”:比如家里空间小,没法同时进行健身和收纳。可以“移位规划”——把健身区域设在阳台,收纳区域利用墙面柜体,通过空间分区创造两个可控功能区,化解场地局限。
简单说就是:“遇到环境受限、不可控的难题,硬闯硬撑只会事倍功半。关键是主动换境移位,创造稳定可控的作业条件,把‘难推进’的困境转化为‘易操作’的场景,轻松搞定难题。”
【原文】黄怀信
宋初,两浙献龙船,长二十余丈,上为宫室层楼,设御榻,以备游幸。岁久腹败,欲修治而水中不可施工。熙宁中,宦官黄怀信献计,于金明池北凿大澳,可容龙船,其下置柱,以大木梁其上。乃决汴水入澳,引船当梁上,即车入澳中水。完补讫,复以水浮船,撤去梁柱,以大屋蒙之,遂为藏船之室,永无暴露之患。
苏郡葑门外有灭渡桥。相传水势湍急,工屡不就。有人献策,度地于田中,筑基建之。既成,浚为河道,导水由桥下,而塞其故处,人遂通行,故曰:“灭渡”。此桥钜丽坚久,至今伟观。或云鲁般现身也。事与修船相似。
喜欢智囊里的管理学请大家收藏:(www.064806.com)智囊里的管理学荔枝免费小说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