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恕:不晒“家底”,才是真护君护国!
陈恕(封晋国公)担任三司使(主管财政的官员)时,宋真宗让他把朝廷内外的钱财、粮食总数报上来,陈恕答应了却一直没上报。过了很久,真宗多次催促,他还是不上报。真宗让大臣们去责问他,陈恕说:“皇上还年轻,如果知道国库这么充实,恐怕会生出奢侈享乐的心思。”
冯梦龙点评:忧国大臣都懂“藏富”的深意
李吉甫当宰相时,编写了《元和国计簿》献给朝廷。里面统计了全国藩镇、州、府、县的户口和税收实际数额,发现比天宝年间减少了四分之三;而依赖朝廷供养的官员、士兵有八十二万多人,比天宝年间增加了三分之一。此外,还有因水旱灾害、临时征调的费用没算在里面。李吉甫是想通过这些数据让朝廷警醒。
陈恕和李吉甫这类大臣,对国家的忧虑都藏在细节里:一个故意不暴露国库充裕,怕君主耽于享乐;一个主动呈现财政困境,怕朝廷忽视危机——都是从长远出发,帮朝廷避开潜在的隐患。
【管理智慧】
一、陈恕的“藏富逻辑”:不是抗命欺上,是“管钱的人要懂‘护家底’,不纵容挥霍”
陈恕敢拖着不报国库家底,不是故意跟皇帝对着干,而是精准掐住了“管钱的核心责任——不是炫富,是守家”。年轻的皇帝要是知道“家里有钱”,很容易从“节俭”变成“铺张”,比如修宫殿、搞大型庆典,最后把国库掏空。他的思路放现在,就是“财务/管钱的人,得懂‘藏富’的智慧”,比“老实报数、不管后续”更负责任。
1.不报实底:掐住“挥霍的源头”,不让“有钱”变成“乱花”的理由
陈恕最担心的是“钱太多=诱惑太多”——就像现在公司里,财务总监知道公司赚了一大笔钱,老板年轻气盛,总想跟风投新项目、买豪车办公楼。这时候财务总监要是直接把“利润明细”全报了,老板很可能脑子一热瞎投资,最后亏得血本无归。陈恕不报错,是先把“乱花钱的源头”掐住:你不知道家底有多厚,自然不会随便想花就花。
2.管钱的责任:不是“透明”就好,是“帮掌权者守住理智”
很多人觉得“管钱就得全透明”,但陈恕不这么想——他觉得管钱的人,不仅要“记好账”,更要“帮老板守住底线”。要是老板可能因为“有钱”跑偏,管钱的就得“适当藏富”,帮他保持理智。这就像家里管钱的人,知道伴侣爱买奢侈品,要是把“存款有50万”全说出来,伴侣可能立马想买包买车;但要是说“存款只够应急和孩子学费”,反而能拦住乱消费,这不是撒谎,是护着家里的长远日子。
3.评注的呼应:李吉甫“报穷”和陈恕“藏富”,都是“忧国的深心”
评注里提到唐代李吉甫当宰相时,写了《元和国计簿》给朝廷,里面没报“有钱”,反而把“天下税赋比天宝年间少了三成、靠朝廷吃饭的人多了三成”这些“穷数据”列出来,就是想让朝廷知道“日子不好过,得节俭”。陈恕“藏富”和李吉甫“报穷”看似相反,本质一样:都是怕掌权者“有钱就飘、没钱还瞎造”,用自己的方式帮朝廷守住家底。
二、当代“陈恕式管钱”案例:不炫富、懂藏富,帮老板/家人守住理智
陈恕这种“管钱藏富护家底”的思路,现在不管是企业财务、家庭理财,还是团队经费管理,用好了都能“避免乱花钱的坑”——比“全透明报数,不管后果”靠谱多了。
案例1:财务总监“藏现金流”,拦住老板盲目扩张
某电商公司去年赚了2000万,老板兴奋得想“趁势扩张”,要开5家线下店、投3个新品牌,让财务总监把“可用现金流”全报上来。财务总监知道:线下店租金装修成本高,新品牌竞争激烈,盲目扩张很可能把利润亏光。他没直接拒绝,也没报“2000万全款”,反而说:“现在可用的钱,扣掉今年的运营成本、员工工资、应急储备,只剩300万左右,只够试开1家线下店,再投新品牌风险太大。”
老板听了觉得“钱不够”,就放弃了多开店的想法,只试开了1家线下店,结果这家店因为选址好,半年就盈利了。后来老板才知道,当时公司其实有800万可用现金流,他庆幸地说:“幸好你没报全款,不然我肯定瞎折腾,最后得亏不少!”——这就是陈恕“藏富”的现代版:管钱的人懂“藏”,不是欺上,是帮老板守住理智,避免冲动决策。
案例2:家庭管钱人“藏存款”,拦住伴侣乱买奢侈品
小两口家里有60万存款,本来计划存着买房首付,可妻子最近迷上了奢侈品,总想买几万块的包和手表,还问丈夫“家里现在有多少存款”。丈夫知道:要是说“有60万”,妻子很可能忍不住乱买,耽误买房计划。他没撒谎,却没报全款:“存款有是有,但大部分得留着当买房首付,能动用的只有几万块,够应急和平时开销,奢侈品咱们以后再慢慢买。”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