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桧:南宋“权术投机者”!用“钱法谣言”调市面,以虚假信号解钱荒
京城突然出现现金短缺的情况,市场上人心惶惶。有一天,宰相秦桧叫来一个理发师给自己梳头,事后用五千枚大钱(实际只值两文钱的额度)当作工钱赏给理发师(旁边批注:故意用“大钱贬值”的信号误导),还特意嘱咐:“这种钱过几天朝廷会下旨停用,你赶紧花掉。”理发师转头就把这话告诉了别人。没三天,京城里囤积的现金就全流通出来了。
还有一次,京城货物积压卖不出去,同时又缺现金。开封府尹把这事上报给秦桧,秦桧笑着说:“这容易!”立刻召见文思院(负责铸造钱币、器具的机构)的官员,人还没到,催促的人就络绎不绝。文思院官员气喘吁吁跑来后,秦桧说:“刚才接到圣旨,要更改钱币制度。你马上铸造一贯(一千文)样钱呈上来,现行的现金以后就不用了。”还要求第二天中午前必须完成。
文思院官员连忙答应着出去,立刻召集工匠赶制样钱。城里的富豪们听说要废除现行现金,赶紧把家里囤积的现金都拿出来,抢购黄金、粮食等实物。一时间物价飞涨,市面上的现金反而多了起来。可等样钱送到尚书省后,这事就再也没了下文,仿佛从没发生过。
冯梦龙点评:奸臣秦桧也确实有应对突发情况的本事,这一点让人意外。不过,小人要是没点手段,也成不了能掀起风浪的小人。
【管理智慧】
一、核心逻辑:调控市面钱荒,关键在“造虚假信号 抓民众恐慌”,以谣言撬动现金流通
秦桧能快速缓解现金短缺,核心逻辑是“利用民众对‘政策变动’的恐惧,用虚假信息操控市场预期”的权术,可拆解为两层:
1.看透市场痛点:民众“囤钱避险”致钱荒,需“政策恐慌”逼钱流出
两次钱荒的根源都是民众“怕现金贬值或作废”,于是囤积现金不出手,导致市面流通不足。秦桧精准抓住这一心理——不靠行政命令强制“让钱流通”,而是制造“现金即将无用”的虚假信号(如“大钱停用”“废现行钱法”),让民众因“怕钱变成废纸”而主动抛出囤积的现金,从根本上解决流通问题。
2.用“虚假承诺 紧急节奏”强化可信度:逼民众来不及核实,先行动
第一次用“理发师传话”的民间渠道扩散消息,显得“真实可信”;第二次故意用“催文思院官员”“限时造样钱”的紧急节奏,让“改钱法”的假消息看起来像真的政策。民众在“时间紧迫”的压力下,没时间核实消息真假,只能先“抛钱囤货”,正好中了秦桧的圈套。
二、核心启示:警惕“虚假信号操控”,别被“恐慌情绪”带偏;同时,“信号管理”需守底线
秦桧的手段虽投机,但也暴露了“市场预期易被信号操控”的特点,对信息判断、风险防控有重要警示意义:
- 对普通人:遇“政策变动传言”,先核实再行动,别被恐慌裹挟
面对“某类资产要作废”“政策要大变”的消息(如“某纸币要停用”“某商品要限购”),别像案例里的富豪那样盲目跟风。要先通过官方渠道(如政府公告、权威媒体)核实消息真实性,避免被“虚假信号”误导,做出“高价囤货”“低价抛资产”的错误决策——恐慌往往源于信息差,理性核实是避坑关键。
- 对管理者:“信号管理”需基于真实,虚假手段终留隐患
秦桧的手段虽能“应急”,但本质是“消耗公信力”的投机:第一次“大钱停用”的谎言会让民众下次不信政策传言;第二次“改钱法”的不了了之,会让官方机构(如文思院)的权威受损。真正的管理中,若需调控市场预期(如稳定物价、引导资金流向),必须基于真实政策或数据,用“透明信息 实际行动”建立信任,而非靠谎言短期套利,否则只会埋下更大的信任危机。
- 识别“权术陷阱”:警惕“紧急节奏 模糊来源”的消息,多留个心眼
秦桧两次都用“紧急感”(“几天内停用”“翌午毕事”)和“模糊消息源”(“理发师传的话”“刚接的圣旨”)操控民众。日常生活中,遇到“再不做就来不及了”“内部消息说要变天”的说法,尤其要警惕——这类消息往往故意压缩你思考、核实的时间,目的是让你在恐慌中顺从,背后可能藏着投机者的算计。
简单说就是:“面对‘政策变动’‘资产风险’类消息,别被恐慌冲昏头,先找官方核实;管理者想引导市场,也别学秦桧搞虚假信号,靠谎言换来的‘短期效果’,最终会砸了自己的公信力。”
【原文】秦桧
京下忽阙现钱,市间颇皇皇。忽一日,秦相桧呼一镊工栉发,以五千当二钱犒之,边批:示以贱征。谕曰:“此钱数日有旨不使,可早用也。”镊工遂与外人言之。不三日,京下现钱顿出。又都下货壅,乏现镪。府尹以闻,桧笑曰:“易耳!”即召文思院官,未至,促者络绎。奔而来,谕之曰:“适得旨,欲变钱法。可铸样钱一缗进呈。废现镪不用。”约翌午毕事。院官唯唯而出,召工为之。富家闻之尽出宿镪市金粟。物价大昂,钱溢于市。既而样钱上省,寂无闻矣。
贼桧亦尽有应变之才可喜。然小人无才,亦不能为小人。
喜欢智囊里的管理学请大家收藏:(www.064806.com)智囊里的管理学荔枝免费小说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