慎子:战国“顶级谋略家”!三计合一破困局,玩转博弈保国土
楚襄王还是太子的时候,在齐国当人质。他的父亲楚怀王去世后,太子向齐王告辞,想回楚国奔丧继位。齐王趁机刁难他:“你得把楚国东部五百里的土地给我,我才放你回去。不给,就别想走!”
太子说:“我有个老师,请允许我回去问问他的意见。”太子的老师慎子(慎到)说:“把土地献给齐国,是为了保全你自己啊。舍不得土地而不回去给父亲奔丧,这是不义之举,所以我说献地对你有利。”
太子回到齐王面前,表态说:“我愿意把东部五百里土地献给齐国。”齐王这才放楚太子回国。太子回到楚国后,顺利即位成为楚王。
不久,齐国派了五十辆战车组成的使团,来楚国索要东部五百里土地。楚襄王连忙问慎子:“齐国派人来要地了,该怎么办?”慎子说:“大王明天召集大臣们上朝,让他们各自献上应对之策。”
第二天,上柱国子良第一个进宫拜见楚王。楚王说:“我当初能从齐国回来,得以安葬父亲、重见群臣、执掌国家,是因为答应把东部五百里土地给齐国。现在齐国派人来要地,该怎么办?”子良说:“大王不能不给。您金口玉言,答应了强大的齐国却反悔,就是失信,以后没法和诸侯结盟。请大王先把地给齐国,之后再出兵攻打齐国夺回来。给地,是守信用;攻打,是展武力。所以我说应该给。”
子良退出后,昭常进宫拜见。楚王又问同样的问题,昭常说:“不能给!大国之所以是大国,就是因为土地广阔。现在要是失去东部五百里土地,相当于丢了楚国一半的国土,到时候空有大国的名号,实力却连个中等国家都不如,绝对不能给。请大王让我去守卫东部土地。”
昭常退出后,景鲤进宫拜见。楚王再问此事,景鲤说:“不能给。但即便如此,楚国也没法单独守住这片土地。您当初亲口答应了强大的齐国,现在不给,会被天下人认为不义。楚国单独防守肯定不行,请让我往西去秦国求救。”
景鲤退出后,慎子进宫。楚王把三位大夫的计策都告诉了慎子,问:“子良说‘不能不给,给了再打回来’;昭常说‘不能给,我去守卫’;景鲤说‘不能给,我去秦国求救’。我该用谁的计策?”
慎子回答:“大王三个计策都用。”楚王顿时脸色大变,说:“你这话什么意思!”慎子说:“请允许我解释其中的道理,大王之后就会明白这确实可行。您先派上柱国子良率领五十辆战车,北上把五百里土地献给齐国。在派子良出发的第二天,任命昭常为大司马,让他去东部守卫那片土地。在派昭常出发的第二天,派景鲤率领五十辆战车,往西去秦国求救。”
楚王按照慎子的计策行事。子良到了齐国,齐国立刻派人率领军队去接收东部土地。昭常却对齐国使者说:“我负责掌管东部土地,要和这片土地共存亡。从五尺高的孩童到六十岁的老人,能打仗的有三十多万人,就算是装备破旧的士兵,也愿意和你们一战!”
齐王对子良说:“你明明来献地,现在昭常却在那里守卫,这是怎么回事?”子良说:“我是奉我国大王的命令来献地的,昭常这是假传王命,大王您赶紧攻打他!”
齐王随即大举出兵攻打东部土地,讨伐昭常。可军队还没越过齐国边境,秦国就派了五十万大军逼近齐国的西部边境,还传话说:“当初你们刁难楚太子,不让他回国奔丧,这是不仁;现在又想抢夺楚国东部五百里土地,这是不义!你们要是撤军还则罢了,不然,我们等着和你们决战!”
齐王吓坏了,赶紧请子良前往楚国讲和,又派人去秦国求和,化解了齐国的危机。楚国没费一兵一卒,就保全了东部五百里土地。
【管理智慧】
一、核心逻辑:破局博弈,关键在“整合矛盾策略 精准把控节奏”
慎子能以“三计合一”化解献地危机,核心逻辑是“跳出单一选择,构建多维博弈格局”的顶级谋略,可拆解为三层:
1.看透各方诉求,接纳矛盾策略的合理性
他不否定任何一位大夫的计策:子良的“献地再攻”,契合“守信用”的外交原则,可暂时稳住齐国;昭常的“坚守”,抓住“土地是国家根本”的核心,是保住国土的基础;景鲤的“求救秦国”,精准预判“齐国忌惮秦国”的外部局势,是破局的关键。三者看似矛盾,实则分别对应“外交体面”“本土防御”“外部制衡”三个维度的需求。
2.设计“时序递进”策略,制造博弈反转
他并非简单叠加三计,而是以“时间差”构建连环局:先派子良献地,让齐国放松警惕、陷入“接收土地”的惯性认知;再派昭常坚守,制造“献地与守地”的矛盾,将齐国拖入“是否动武”的犹豫中;最后派景鲤求救,借秦国兵力施压,彻底打破齐国的预期。三步操作环环相扣,让齐国从“主动要地”逐渐陷入“腹背受敌”的被动局面。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