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泌:拒在京城立白起庙,点破“捧古人寒活人”的坑
贞元年间,有个咸阳人上报说见到了战国时的名将白起,还让他带话给朝廷:“我愿意帮国家保卫边疆,今年正月吐蕃肯定会大举入侵。”没过多久,吐蕃果然来犯,最后被击退了。
唐德宗觉得这事是真的,就想在京城给白起建庙,还追封白起为司徒。李泌劝道:“我听说‘国家要兴盛,得听人的努力’。现在是咱们的将帅们打仗立功,陛下却去奖赏早已去世的白起,我担心边关将士会寒心,甚至人心涣散啊。而且在京城建庙,大张旗鼓地祭拜,消息传到各地,容易助长巫术迷信的风气。我听说杜邮(白起自杀的地方)本来就有白起的旧祠堂,不如下令让当地官府修缮一下,这样既不算怠慢,也不会惊动众人。”(边批:考虑得太周全了!)德宗听从了他的建议。
冯梦龙点评:不搞“虚头巴脑”,才是护根本
李泌没纠结“白起显灵”是真是假,反而盯着两个关键问题:一是奖赏“鬼神”会冷落真正立功的将士,动摇军心;二是京城建庙会引发迷信风潮,影响社会风气。他用“修旧祠”的折中办法,既满足了德宗“感谢白起”的想法,又避开了对现实的负面影响。
就像现在团队里,要是只奖励“虚无的噱头”,却忽略真正做事的人,很容易打击大家的积极性。李泌的智慧,在于他始终盯着“军心”“风气”这些实际根本,不被表面的“祥瑞”迷惑。
【管理智慧】
一、李泌的“平衡逻辑”:不是否定白起,是“护活人的积极性,防风气跑偏”
李泌不让在京城立白起庙,不是不尊重白起,更不是扫德宗的兴,而是精准算透了“两个核心风险”——捧古人会寒了现役将士的心,搞大排场会带坏社会风气。他的思路拆开来,就是现代职场、企业管理里最缺的“务实平衡术”,比“拍脑袋搞形式主义”聪明多了。
1.先护“活人的积极性”:别让“追念古人”变成“冷落今人”
李泌最担心的是“将帅立功却没被重视,反而给古人加官进爵”——就像职场里,公司大张旗鼓表彰“退休十年的老员工”,给人家立铜像、开纪念会,却对现在天天加班冲业绩的员工只字不提,员工肯定会想“我再拼也不如死人受重视”,积极性直接垮掉。德宗要是真在京城给白起建庙,边关将士会觉得“我们在前线流血,皇上却信一个‘传说中的古人’,这仗打着还有啥劲?”
2.再防“风气跑偏”:别让“迷信”盖过“实干”
李泌怕“京城立庙、大搞祷祝”会引“巫风”——简单说就是怕大家觉得“不用靠将士打仗,拜白起就能保平安”,把“实干”变成“搞迷信”。这就像现在企业里,遇到经营困难,老板不组织团队找问题、优化业务,反而请“大师”来公司看风水、摆阵,员工会觉得“老板不相信我们的能力,只信这些虚的”,最后没人再愿意踏实干活。
3.最后找“折中方案”:不扫面子,还能落地
李泌没说“不能纪念白起”,而是建议“修杜邮旧祠”——既满足了德宗“纪念白起”的心意,又没搞大排场,避免了前面两个风险。这就像职场里,老板想给退休老员工搞“隆重表彰”,你不直接说“没必要”,而是建议“开个小型座谈会,请老员工分享经验,再把他的事迹贴在公司‘荣誉墙’上”,既尊重了老员工,又没冷落现任,还能让老员工的经验帮到大家,一举三得。
二、当代“李泌式平衡”案例:不搞形式主义,护活人积极性,还能圆对方的心意
李泌这种“不踩坑、顾两头”的操作,现在不管是企业管理、团队建设,还是社区活动,用好了都能“既不扫面子,又能避风险”——比“要么硬怼、要么瞎附和”强太多。
案例1:公司不搞“退休老员工铜像”,改“经验分享会 荣誉墙”,现任员工更有劲
某销售公司的老张,退休前是公司的“销售冠军”,帮公司赚了不少钱。老板想感谢他,拍板要在公司大厅给老张立铜像,还要开“万人表彰会”。消息一出来,现任销售团队炸了:“我们这季度刚冲完百万大单,老板没说给我们发奖金,反而给退休的立铜像,这不是寒我们的心吗?”
销售总监老周(类似李泌)赶紧找老板,说:“张哥确实对公司有功,咱们得感谢,但立铜像、开万人会有点太兴师动众了。您想啊,现在团队刚打赢仗,正等着您肯定,要是咱们重点捧张哥,大家会觉得‘干得再好,不如退休的’,以后谁还愿意冲业绩?不如换个方式:开个‘张哥经验分享会’,让张哥给现在的销售讲怎么谈客户,再把张哥的事迹和照片贴在‘公司荣誉墙’上,旁边加一句‘希望大家传承张哥的实干精神’——既感谢了张哥,又能让他的经验帮到现在的团队,大家还会觉得‘老板重视实干,不管是老人还是新人’,多好啊!”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