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不韦:东汉“复仇狠人”!十八岁卧薪尝胆,挖坟斩仇报父仇
东汉时期的苏不韦,父亲苏谦曾担任司隶校尉,被李暠出于私人恩怨罗织罪名杀害。当时苏不韦才十八岁,护送父亲的灵柩回乡后,没有立即下葬,而是仰天长叹:“伍子胥能报父仇,我难道不行吗!”
随后他把母亲藏到武都山中(旁边批注:这步太关键了),自己改头换面,拿出全部家产招募剑客,在各个皇陵之间埋伏,想伺机刺杀李暠,却一直没等到机会。
过了很久,李暠升任大司农。当时右校官署的草料仓库就在官署北墙下,苏不韦和同宗兄弟偷偷潜入仓库,夜里就挖地道,白天就躲起来,就这么干了一个多月,终于挖到了李暠的卧室底下。他们从床底钻出来时,正好赶上李暠去厕所,便杀了他的小妾和小儿子,留下书信后离开(旁边批注:真是条好汉!)。
李暠吓得魂飞魄散,从此在屋里布满荆棘,用木板铺地,一晚上要换九个地方睡觉。苏不韦知道李暠有了防备,立刻日夜兼程赶到魏郡,挖开李暠父亲李阜的坟墓,砍下头颅用来祭奠自己的父亲,还把头颅挂在集市上,标上“李暠父亲的头”。李暠心疼得不敢声张,最终悲愤交加,吐血而死。苏不韦这才为父亲举办丧事,重新安葬。
冯梦龙点评:以匹夫之力报血海深仇,比伍子胥更猛
郭林父评价说:“伍子胥还能依靠强大的吴国,凭借吴王阖闾的威势复仇,而苏不韦只靠自己一个普通人,却完成了堪比大国诸侯的复仇大业,比伍子胥还要厉害。”
冯梦龙说:“李暠因私人恩怨不加收敛,最终连累父亲坟墓被挖、妻儿被杀,自己也落得惨死的下场,被天下人嘲笑,真是愚蠢至极!可他能凭借私怨杀害苏不韦的父亲,却终究没法用官法惩治苏不韦,为什么呢?大概是侠义之士擅长隐藏行踪,当年秦始皇那样的威势,都没能躲过博浪沙的刺杀,何况其他人呢?”
“不过张良刺杀秦始皇的事做得隐秘,没人能找到他;而苏不韦不仅留下书信,还在集市上公开悬挂人头,明目张胆地复仇,却没人能奈何他。他不仅超过了伍子胥,甚至比张良还厉害!东汉时期崇尚节义,或许有人同情他的志向和气节,暗中庇护他也说不定。关键在于,一个人怀着深仇大恨,不报不休,生死都置之度外,苏不韦真是位豪杰啊!”
比苏不韦更“智”的复仇:死后借势,仇人自投罗网
楚悼王去世后,楚国的贵族大臣发动叛乱,围攻吴起。吴起跑到楚悼王的尸体旁,趴在上面。追杀吴起的人趁机用箭射他,结果也射中了楚悼王的尸体。楚悼王下葬后,楚肃王即位,命令令尹把所有参与叛乱的人全部处死,因射杀吴起而牵连被灭族的有七十多家。
齐国大夫因和苏秦争夺权势,派人刺杀苏秦,苏秦没死,带着致命伤逃跑了。齐王没能抓到刺客,苏秦临死前对齐王说:“我死后,您把我的尸体车裂示众,对外宣称‘苏秦在齐国作乱’。这样一来,刺杀我的凶手肯定会自己出来。”齐王按照他的话做了,刺杀苏秦的人果然主动现身,齐王趁机把他杀了。
像吴起和苏秦这样,即便身死,还能靠计谋为自己报仇,他们的智慧更值得称赞!
【管理智慧】
一、核心逻辑:极致复仇的背后,是“隐忍布局 不计生死”
苏不韦能完成复仇大业,吴起、苏秦能死后复仇,核心靠两个关键:
1.隐忍蓄力,找准时机:苏不韦藏母避祸、改头换面,花多年时间等待机会,从地道刺杀到挖坟报复,每一步都精心布局;吴起利用楚悼王尸体,苏秦死前设下圈套,都是抓住了对手的要害和局势的关键,用智慧借力复仇。
2.不计生死,执念成势:苏不韦为复仇放弃安稳生活,把生死抛在脑后,这种“不报不休”的执念让他有了破釜沉舟的勇气;吴起、苏秦即便面临死亡,也能冷静谋划,用自己的尸体作为复仇的筹码,将执念转化为精准的计谋。
这就像面对深仇大恨或致命危机,不能冲动行事,要先隐忍蓄力,找准对手的软肋和可借力的局势,哪怕付出生命代价,也要让复仇的目标达成,本质是“隐忍 狠绝 智谋”的结合。
二、核心启示:遇“深仇/绝境”,别冲动,用““忍 谋””破局
苏不韦、吴起、苏秦的复仇思路,抛开复仇本身的极端性,对现在应对绝境、解决棘手问题有借鉴意义:
- 面对“强大对手的打压”:如果暂时不是对手的对手,别硬碰硬,先隐藏实力、积累力量,等待对手露出破绽的时机,再精准出击,一击制敌;
- 陷入“致命危机”:即便身处绝境,也别慌乱,要冷静分析局势,找到可利用的资源(如他人的利益诉求、规则漏洞),哪怕付出一定代价,也要为自己争取转机;
- 处理“无法挽回的损失”:如果已经遭受重大损失,别沉溺于痛苦,要思考如何最大化降低损失,甚至利用现有局面“反击”,让造成损失的人付出代价。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