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盖&况钟:古代“扮猪吃虎”天花板!表面佛系,一出手就让全郡肃然
黄盖和况钟,一个是出身武将的糙汉子,一个是从底层小吏爬上来的官员,看似不起眼,却都靠着“藏拙蓄力、雷霆出手”的操作,把最难管的地盘治得服服帖帖,堪称古代官场“扮猪吃虎”的典范。
黄盖:武将出身的“腹黑县令”,用“摆烂”套路收拾奸吏
黄盖曾经担任石城县令。石城县的官吏特别难管束,一个个油滑得很,根本不把规矩放在眼里。黄盖到任后,没急着立威,反而先设了两个副手(掾吏),让他们分别掌管各个部门,还公开放话:“我这县令没什么能耐,就是靠打仗立功才当上的官,压根不懂文官那套文书事务。现在贼寇还没平定,军务繁忙,所有文书工作全交给你们俩,你们负责监督各个部门,揪出办事出错的人。但丑话说在前头,要是有人敢搞小动作耍奸欺瞒,我最终也不会用鞭子棍子抽打你们!”
命令下达后,一开始官吏们都吓得老老实实干活,生怕被抓住把柄。可时间一长,他们见黄盖真的不管文书工作,渐渐就松懈放肆起来,觉得这县令就是个“武夫草包”,好糊弄。
黄盖其实一直在暗中观察,收集到了两个副手违法乱纪的好几件事。某天,他突然召集所有官吏,拿出证据质问那两个副手。两人吓得赶紧磕头认错,黄盖却冷冷说:“我之前就下令了,不会用鞭子棍子打你们,我说话算话!”说完,直接下令把两人杀了。其他官吏吓得腿都软了,从此再也不敢造次,整个石城县一下子变得秩序井然。
况钟:从小吏逆袭的“狠辣知府”,装了一个月“怂包”再掀桌子
况钟,字伯律,南昌人,最初从底层小吏被提拔为郎官,靠着杨士奇、杨荣、杨溥三位大臣的特别推荐,当上了苏州知府。明宣宗赐给他盖有玉玺的诏书,允许他根据实际情况灵活处理政务,不用事事请示。
况钟刚到苏州府上任时,负责文书的提控官拿着文件上来,他不管对错,一律批“可以”。官吏们都觉得这知府是个没本事的软蛋,越发肆无忌惮地搞小动作、贪赃枉法。连通判赵忱都变着法地欺负他,况钟却只是一味点头应承,从不反驳。
就这样过了一个月,某天况钟突然让手下准备好香烛,叫来了礼官,让所有下属官员都集合过来。他说:“皇上有诏书还没宣读,今天正好当众宣布。”诏书中有一句“下属官员若有违法乱纪行为,知府可直接捉拿审问”,在场的官吏们一听,全都慌了神。
宣读诏书的仪式结束后,况钟升堂办公,召集了府里的胥吏,直接点名道:“某天某件事,你欺骗我,贪污了多少钱财,是不是?某天那件事,你也是这么干的,对不对?”一群胥吏又怕又服,根本没法抵赖。况钟说:“我没耐心跟你们多啰嗦!”下令把他们扒光衣服,让四个力气大的衙役,抬着一个胥吏往空中扔,当场摔死了六个人,还把尸体摆在集市上示众。上上下下的人都吓得浑身发抖,苏州的官吏百姓从此彻底改掉了坏毛病。
冯梦龙点评:高手治吏,都懂“先藏锋芒,再露獠牙”
黄盖和况钟的操作,简直是“扮猪吃虎”的教科书级案例——他们刚到任时,都故意示弱藏拙,不是“说自己不懂文官事”,就是“不管对错全批可”,让那些油滑官吏放松警惕,暴露本性。
这背后藏着大智慧:刚到一个新地方,根基未稳,要是一上来就大刀阔斧整顿,肯定会遭到官吏们的联手抵制,根本没法推行政策。不如先假装无能,让他们放下戒备,趁机摸清底细、收集证据,等掌握了足够的把柄,再突然亮出底牌、雷霆出手,既能一击命中要害,又能震慑全场,让其他人再也不敢有异心。
反观那些一上任就摆官威、喊口号的官员,往往雷声大雨点小,根本镇不住老油条们,反而被拿捏得死死的。黄盖一个武将、况钟一个小吏出身的人,能把官做到这份上,比那些只会耍嘴皮子的文人、摆架子的大官强多了,真该让后者好好羞愧一下!
识人用人的真谛——别被出身标签绑架,能干事才是真本事
王琼(王晋溪)曾说:“掌管选拔人才的人,要懂得识别和提拔真正有才能的人。通过科举甲科出身的人,不一定比其他科举出身的人优秀;科举出身的人,也不一定比贡生优秀;而科举之外,更不一定没有身怀绝技的奇才。必须让他们通过实际做事来考验,才能看出真本事。”
就像黄福是贡生出身,杨士奇是普通儒生,胡俨是举人,却都是明朝赫赫有名的大臣;明朝开国初期,冯坚从一个典史被提拔为都御史,王兴宗从一个办事员做到布政使。关键在于“根据官职选择合适的人,而不是为了人去安排官职”,只有这样,才能把一个时代的人才都用好。
况钟的另一面:敢替下属背锅的“暖心上司”,威行天下却无人怨恨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