卫青&程信:“权力边界感”天花板!越懂避权越稳
卫青率军从定襄出征,苏建、赵信率领三千多骑兵单独行动时,遇上了单于的大军。双方打了一天,士兵快死伤殆尽,赵信投降单于,只有苏建独自逃回卫青大营。
议郎周霸说:“自从大将军出征以来,还从没杀过副将。现在苏建丢了军队,正好杀了他,来彰显将军的威严。”长史安反驳道:“不对。苏建带着几千人对抗几万敌军,拼力打了一天,士兵都没二心。他自己逃回来却被处死,这会让以后战败的人不敢归队,不该杀他。”
卫青说:“我靠皇帝亲信的身份带兵,不怕没有威严。周霸劝我靠杀人立威,太不合我心意了。况且就算我有斩杀将领的职权,凭我受宠的地位,也不敢在境外擅自杀人。把苏建交给天子,让天子亲自裁决,还能让做臣子的知道不能专权,这不也很好吗?”于是把苏建囚禁起来送到皇帝所在地,天子果然赦免了苏建,没杀他。
冯梦龙点评:卫青的“避权”,才是保身关键
卫青掌握兵权多年,受皇帝宠信到极点,却能让皇帝不怀疑、下属不嫉妒,全靠他懂得避开权力、远离嫌疑。不然的话,就算有狄青那样的功绩,也没法善终,这难道不值得警惕吗!
狄青当枢密使时,仗着自己有功,很傲慢,还纵容士兵——士兵每次拿到衣物粮食,都说是“狄家爷爷赏的”。朝廷对此很担心。当时文彦博(潞公)掌权,建议让狄青去外地当两镇节度使。狄青自己辩解,说没功劳却受镇节之职,没罪过却被调去外地。仁宗也觉得有道理,跟文彦博说这话,还说狄青是忠臣。
文彦博说:“宋太祖难道不是周世宗的忠臣吗?只是因为深得军心,才发生了陈桥兵变。”仁宗听后没说话。狄青还不知道情况,到中书省亲自辩解。文彦博盯着他说:“没别的原因,朝廷怀疑你!”狄青吓得后退好几步。狄青到外地任职后,朝廷每月派两次宦官去慰问。狄青一听说宦官来,就整天惊疑不安。不到半年,就生病去世了——这都是文彦博的计谋。
程信:不碰“赏罚权”,守住臣子本分
程信担任南司马时,征讨川贵地区,皇帝下诏把“可自行决断”的权力交给了他。但程信从出兵到凯旋,没给一个人封官,没杀一个人。同事们对此有意见,程信说:“赏罚是皇帝的重要权力,皇帝是怕边境的事办不成,才把权力暂时交给臣子。侥幸把事办成了,又擅自用这个权力,这难道是臣子该做的吗?”议论的人都认为,这是古代名臣才会说的话。
【管理智慧】
一、卫青的“避权逻辑”:不是没权力,是怕“越界丢了信任”
卫青有斩将的权力却不用,不是软弱,是算透了“臣子的核心是‘不越权’”——皇上信任你才给权,你要是自己把“生杀大权”用了,皇上会想“你是不是想自己当老大”?这背后藏着三个现代职场的权力逻辑:
1.“临时权”不是“私有权”:老板借你的权,是让你办事,不是让你立威
卫青的“兵权”是皇上给的,核心是“打匈奴”,不是“杀副将立威”。就像现在公司让部门经理“负责项目,可自主处理小问题”,结果经理为了立威,把迟到一次的员工直接开除——这就是“越界”,老板会觉得“你把我的人事权用了,是不是想搞小圈子?”;
2.“把决策权还上级”,既避嫌又稳人心
卫青把苏建送回京城,不是“甩锅”,是让所有人知道“最终权力在皇上那,我只是执行者”。就像现在项目出了错,负责人不自己定“谁背锅”,反而整理好情况报给老板:“这事有三个处理方案,您看哪种更符合公司规定?”——既显得你懂规矩,又让老板放心;
3.“不贪权”比“会用权”更能长久
周霸觉得“杀将立威”能让卫青更有面子,其实恰恰相反:卫青要是真斩了苏建,皇上可能会表面夸他,私下防他;而他把权还回去,皇上反而觉得“卫青懂分寸,不会反我”——这就是“越不贪权,越能掌实权”。
当代案例:部门经理“不擅自开人”,交HR流程,反而被老板重用
某电商公司的运营经理老杨,手下有个员工小吴,连续三个月没完成KPI,还偷偷把公司客户资料发给竞品。团队里有人说:“杨哥,你直接把他开了,杀杀威风!” 老杨却没这么做,反而先找小吴谈话,记录下他的违规证据,然后把资料整理好交给HR:“小吴的情况我查清楚了,违规证据都在这,按公司规定该怎么处理,你们定,我配合执行。”
HR最后按规定开除了小吴,还把处理结果公示了。老板知道后,夸老杨:“你做得对!要是你自己定了,别人会说‘老杨凭心情开人’,现在按流程来,既合规又没争议,以后你管更大的团队,我也放心。” 半年后,公司成立新的直播部门,老板直接让老杨当负责人——老杨的“不越权”,就是卫青的思路:懂的把“生杀权”还回去,比自己硬扛更能赢信任。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